从一个内向自卑,有社交恐惧和演讲障碍的小男孩,那个在人多的场合说一句话都会脸红的小男孩成长为到现在一个自信开朗的小伙子。是这两个思维让我有了这个转变。
1.把犯错视为成长的机会
从婴儿车到背上小书包,父母和老师都教导我们不要犯错。这样,很多孩子把错误看作失败,想尽一切办法,避免出错,而在传统的教育中,成绩被视作能力的一种象征,这都强化了人们对失败的厌恶感。
父母和老师会认为,要是允许犯错,学生们就会学到错误的东西。这其实是一种误导,当学生们犯错并获得纠正性反馈时,学到的绝不是错误。即便是那些极有可能导致犯错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教某人如何解决问题前,先让他自行寻找答案,这也比被动的学习方法更能让人学到并记住正确的信息(前提是要告诉他们正确的答案。)
对于认识到学习是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犯错是常事的人来说,他们会更愿意接受接连不断的艰苦挑战,并且不会太把错误看成失败,而是将其视为同往精通之路的必修课与转折点。
对失败的恐惧会导致学生厌恶尝试新的事物,而人生也少了更多的可能。害怕犯错会导致他们在面临检测等压力下表现不佳,就以检测为例,那些非常害怕再考试中犯错的学生,成绩可能真的会更糟糕,原因是他们因为害怕失败而感到焦虑。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相比与不那么害怕失败的孩子他们要把很大一部分的能量都浪费在检测自己的表现上了。(我做的好不好?我是不是犯错了?)真正分给测验中解答问题的记忆容量就少了。
对于失败,乔布斯有一段经典的论述(1985年,35岁的乔布斯被自己创办的苹果公司解雇)“当时我并没有想明白,但事实证明,被苹果解雇可能是我一生中经历的最好的事情。成功的累赘被从头再来的轻快所取代,一切都变得更可塑了。我得到了解放,进入了自己最富有创造力的一段时间。”
只要我不放弃,就一直都在成功的路上,而不会失败。
2.听取和自己认知不一样的观点,即使我非常认可我自己的观点
人类有极强的天分说服自己接受自己想看到的结论,同时否认那些不合自己心意的真相。
我们人类有一种叙事的欲望。这种欲望源于我们对模棱两可与随机事件的不适,它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当自己出来事情发生时,我们会寻求解释。这种期望厘清事实的心理会非常急切。即使我们遇到的事情并不重要。
为什么在公共场合用大声打电话的会特别遭人厌烦,因为人们听到的都是一方面的通话,而听不到电话那头的内容。有一项实验是先让参与者以为研究人员要考察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测验的同时会播放一段电话录音,干扰参与者的注意力。部分参与者只能听到一方的通话内容,其他参与者则能听到通话双方的完整交流。参与者要努力排除电话干扰,把注意力集中在阅读上,但他们不知道的是,研究得主题其实是那通电话会如何分散他们的注意力。结果显示,只听一方通话的要比听双方通话更能分散人的注意力。那些只听部分通话内容的人阅读测试成绩更低但是过后能更好的回忆无意间听到的通话内容。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那些只听一方通话的人拼命推测没听到那部分内容,好拼凑出一段完整的叙事,这证明了人会想方设法用理性的方式来诠释身边发生的事情。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天不同的叙事,其中很多线索源于我们作为人类所共同拥有的文化经验,也有很多不同的线索是用来解释个人经历中的奇怪事情的。所有这些都会影响人对当下情况的想法,生成自己觉得合理的叙事:我什么我之前我们村没有出过大学生,为什么我们的父亲生意不赚钱,为什么父母总是吵架,为什么我不想在企业上班,为什么我只想在企业上班,为什么我没想过出来创业。我们喜欢的都是那些可以完美解释自身情绪的叙事。从这个角度来说,叙事和记忆结成了一体。我们刻意组织自己的记忆,让这些记忆更容易被记住。这种叙事还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如果让读者去解释小说主人公在压力下做出选择的缘由,读者在想想小说人物内心世界的时候,给出的解释绝不会脱离自己的人生经历。魔术师哥演说家也是一样,他们能够利用叙事的力量让观众跟着他们的节奏走。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对热点时间的看法,志趣相投的人们再互联网、社区机会以及媒体上集结,寻找有共同看法的人,用他们最觉得合理的故事来解释他们对世界运作的看法,并因为这么多人认同更坚定了自己的看法。
人类靠自己对世界的了解来解释一件事情,定下从未出现顾客的规则,好让一件事情更复合伦理。记忆是重构出来的,我们设法记住一件事的方方面面,所以我们只能记住其中对自己的情感影响最大的元素,剩余的空白部分则由自己用细节来填补。虽然这些细节与我们的叙事内容一致,但是有可能是错误的,所以即使我们对一段记忆充满自信,也不代表这段记忆是准确的,我们对一个观点充满自信,也代表这个观点一定是正确的。所以我一直认为,能听取与自己认知不符甚至是相反的观点和结论可能是一个人进步的必要条件。
3.树立成长性思维和终身成长的信念
为什么有人在面临挑战时会变得无助并走向失败,有的人则能尝试新策略,加倍努力,从而应付失败。《终身成长》的作者徳韦克发现,这两种人之间存在一个根本的区别,那就是他们看待失败的原因不同。那些将失败归咎于本身无能的人——说“我就是不够聪明”的人——会变得无助;而那些认为失败是努力翠绿或者策略不对的人则会深入发掘,尝试不同的做法。
有的学生以成绩为目标,而有的学生则以学习为目标。对于前一种人来说,他们努力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对于第二种人来顺,他们努力是为了学到新的知识或技能。追求成绩的人会在无意中限制自己的潜力。如果你在意的是证明或显示自己的能力,你就会挑选那些自己走信心克服的挑战。你想在他人年前变现的很聪明,因此,你会一遍遍地重复自己擅长的东西。但如果你的目标是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你就会选择难度不断家大的挑战,而且会把挫折集结为有用的信息,从而集中注意力,更具创造力,也更加努力。“如果你想反复演示某件事,‘能力’就好像在你的体内静止下来一样;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能力,那么它就会活跃起来,变得更具可塑性”徳韦克说。以学习为目标激发思
路和行动,与以成绩为目标激发的完全不一样。
孩子的教育中当被夸奖智商高的时候,孩子就会得到这样一种信息,即被看成聪明人才是游戏的关键。
但是强调努力是在给予孩子一种他们能控制的变量,而强调天生的智力则是将它置于孩子的控制之外,对于应对失败来说没有好处。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聪明与否,会让人避免承担生活中的风险:无论是你看着能激发其志向的小风险,还是那些为了成就卓越而做出的大胆、有远见的举动。就像徳韦克告诉我们的那样,失败让人获得有用的信息,也让人有机会发现自己在竭尽全力时能做到什么。
我是爱读书的卢小浩
每天分享成长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