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地摊经济”大火,我想起我妈曾经的事业,摆摊卖菜。我打算用4P(Product:产品,Place:渠道,Price:价格,Promotion:推广)和销售的黄金公式(销售额=流量×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复盘一下。
01
Product:自己适合做什么产品?
我爸是乡里的中学数学老师,我妈是农民,说实话小时候家庭挺困难,记忆里总觉得吃不饱,要穿补丁的衣服。我妈特想改善我们的生活条件,还没我的时候,在学校食堂煮饭。偷生我之后,就回家种田,然后就养猪、养鸭、养鸡、养兔子,还种菜,赶集日把这些东西卖了,补贴家用。
经过十多年的尝试,发现还是种菜比较划算。养家畜和家禽,不仅干的累,家里也臭哄哄的。而且回报周期长,受传染病影响,容易血本无归,对小规模个体户来说不是什么好买卖。种菜相对来说,有现金流,这周卖了多少钱,马上就可以买点生活用品啥的。其次,投入的成本也比较小,几块钱的种子,可以用家畜的粪肥,即使用化肥和农药,用量小也省钱。最后,产品结构好调整,各种菜都种一些,假如黄瓜不好卖,可以靠其他的蔬菜回本、挣钱。
其实,我妈本来也不想干这个,种菜是个风吹日晒的辛苦活,需要挖地的体力,管理的精力,销售的眼力。她一直想着去学校门口开小卖部,坐吃学校门口的红利。但我爸是个老古董,担心学生吃零食会影响学习。还有一个理由,气死我妈,至今耿耿于怀。我爸的一个好同事的老婆是外地人,没工作,我爸建议学校优先照顾他们家。
在我14岁那年,我家在乡里街道买地盖房,欠了不少钱。本来想开饭馆,我妈觉得不行,饭馆和食堂的手艺要求不同,自己没什么拿手好菜。开杂货店,没钱进货,其次,我妈想乡里就这点人(乡人口不到1万),已经有好几家店铺,基本已经饱和。看起来,似乎什么生意都已经有人做了。
经过再三思考,决定卖豆腐。豆腐以前自己也会做,另外有个宗亲做过一段豆腐生意,愿意免费教学。我现在回想,主要还是风险小,成本低。我妈就这样开始“卖豆腐+卖菜+赶集日卖鞋”的小生意。
总的来说,老百姓的生意说不出什么愿景、使命、价值观。只是选择能干什么,比较擅长干什么,还得有条件干好又能挣钱,最终能实现养家糊口的小愿望。
我妈碰巧符合了这几个条件,我妈小时候就在生产队干活,她不怎么识字,很会干农活;做饭算学艺无门,只在食堂做过;做衣服已经有我阿姨干了。还没我之前,在另外一个镇(煤矿重镇,人口2-3万左右)工厂上班时,见识过各种菜农种菜,比其他乡里菜农多见过一点世面。第二、我家新房就在市场街对面,每天都有人来买肉,大家会顺便买点豆腐和青菜。所以,最终选择了卖豆腐,卖菜作为主业。
02
Place:跟着客户走!
我妈的原话:“有人才有生意”。我家刚盖好,我爸就呛我妈,怎么还不开店卖东西?我妈原来想卖东西给学生,学生每天都要上学,五六百号的学生,算乡里的最大流量。反而,平时乡里的居民要干农活,街道一直冷冷清清,没有几个人,自然没什么生意。
通过卖菜,我妈发现街道上,也就早上有点人。乡里人大清早来市场(我家在市场街对面)买点猪肉,屈指可数的几家饭店会卖点豆腐和青菜,然后就是一些学校、单位的食堂。
当然,我妈最开始也尝试着其他渠道,主动挑着担子卖豆腐,每天早上5点半,先在乡里街道走街串巷,特别主动询问饭店和政府、学校等单位食堂,通过主动上门送货,固定一些“大客户”(每天交易额不到20元/家)
我妈比较细心,总是留意那些有孩子的家庭,农村人一般自己不舍得吃,反而会给孩子加个菜补点营养。其次,就是做生意没有种田的人,他们每隔几天都要买点菜。最后一种人,就是过路客,住在比较远点的村子,一般来街上就是买东西,要么就是亲戚来或者家里请人干活,需要一点像样下饭菜,在农村豆腐和肉就算是正式的招待了。
后来,我妈还是固定在自家门口摆摊,正对卖猪肉的摊位,当顾客买肉的时候,及时和他们打招呼,顺便招揽一下顾客。
在9点过后,别人的猪肉也卖了差不多,我妈会把摊子移到几棵法国梧桐树下,和其他菜农一起摆摊,刚好避免太阳暴晒(我家早上向阳)。
03
Price :价格可以自己合理定
很多人有个误会,以为小生意都是顺便喊价,杀陌生客户。通常情况,我妈的菜卖得比蔬菜店便宜,顾客也不傻,谁便宜找谁买。我妈知道即使侥幸卖贵了一次,下次他也不会再找你买,而且还会来来理论,所以从来不宰客。
我妈也会把一些青菜卖得比蔬菜店贵,比如空心菜,因为是自家种的,吃起来味道比较香。当然也有顾客会讨价还价,这时候,我妈总是心安理得地“坐地起价”。
除此之外,偶尔会弄一些非时令的菜,比如蒸泡过的笋干自家做的魔芋,这种非标品,有个好处,没办法比价。
定价定生死,定高了卖不出去,定低了挣不到钱,永远没有固定的价格,你得随机应变。
我妈算是定价高手,每天先看市面上有多少菜,如果来卖菜的菜农多,她会马上贱卖。天气不好,市场上菜少,她会尝试提价。暑假学校、政府等单位放假,她又开始低价甩卖。早上会卖贵点,到了中午会打折,前天的菜常常清仓,甚至碰到老客户,偶尔送点当做赠品。赶集日,几乎不卖青菜,那天真的是一片红海,满街的菜农。
总而言之,价格是随着市场在波动,你需要有调整的原则,不伤害顾客,有理有据合理挣钱。
04
Promotion:好品质是最好的推广
小生意常用的方式,打折,赠送吸引老客户、大客户,但这不是生意的长久之计,而且极大损害利润。
我妈刚做豆腐的时候,有时候会做坏掉,所以会打折给饭店或食堂,久而久之,他们都要以更便宜的价格拿货,后来我妈一算账,多卖还没有多赚,白干活了。
后来,豆腐的品质稳定了,很多人喜欢吃我妈做的豆腐,我妈做的豆腐比较硬,可以煎,还适合携带,农村路比较颠簸,不容易碎掉。通常都不够卖,即使第一天没卖完,放在冰箱里,也不会变质,第二天可以继续卖。
慢慢的形成了口碑,有很多红白事要使用大量豆腐,都会上门来找我妈预定。
因为常年卖青菜,有些客户还会主动询问田里还有没有青菜,家里有没有酸菜。
老客户怕买不到,经常会预定明早青菜,而这种情况,通常不需要讨价还价,而且不会斤斤计较,很多时候找不开零钱,他们都懒得找,最后都搞不清这点小账。
总结一下,从我妈的地摊生意经中,我学到了什么?
1、产品最重要,好的产品最终会赢得好口碑
生意还是建立在产品的基础,满足客户的需求是永不变的道理。生意很难靠打折维持,低价不是好策略,这不是客户的最终需求。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才是正道,好东西才能好挣钱。
2、大客户未必是好客户,做细水长流的生意
大客户意味打折,必然要牺牲利润。生意的底线是多卖有没有多得,做散客的生意未必不好,保证每笔交易的利润,可以少干活多挣钱。散客没有谈价的资本,反而形成更公平的交易,长期稳定的关系,反而有利于整体生意的健康发展。做好散客,更容易把口碑扩散出去。
3、生意需要运营,灵活调整价格和销售策略
没有一成不变的价格,价格随着市场需求波动。需要根据时机灵活调整,不要舍不得折扣,不要畏惧客户的质疑,只要合理,涨价不会成为长久问题,利润成为指导生产经营的晴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