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水浒”原来是这个意思

我们读《水浒传》的时候,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水浒‘’除了这是一个书名之外,整本书从开始到结束,再也没有出现过“水浒”这两个字了。

我们都知道,书名囊括本书一切,读者一看书名就知道作者写的是什么要表达什么,比如《三国演义》,《西游记》、《隋唐演义》等等。据说《水浒传》在翻译成外文时,老外都不知水浒是什么意思。

那么,“水浒”到底啥意思呢?其实,我们中国人写文章有一种惯用手法叫“用典”,即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直白或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水浒”就是用典,我们来看一下其最早出处,它来自《诗经·大雅·緜》。

水浒这个词最先在《诗经·大雅·緜》中出现,原句为“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短短的四句话十六个字,交代了一个部落的崛起,古人还真是言简意骇啊!

故事脉络大致是:商朝到了中兴阶段,西北的黄土高原有个周部族,其他部落有空就上门找他们的茬,那里的土地还不怎么打粮食,总之周人过的是提心吊胆外加缺衣少食。听起来确实不是一般的苦逼。

一直熬到商朝武丁年间,周王亶父带着全族来到岐山的周原,就是陕西省宝鸡市。这里土地肥沃,还没人欺负,周人就愉快的就地扎根。后来经过几代人努力推翻商朝成立周朝,这都是周原给予他们的根基。

可见诗经中的水浒指的是周原,这里适合人类生活,后来水浒就代指生活出路和安身之地。

周人迁到水浒生活,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水浒就是周人的乐园,也寄托着施耐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施耐庵也希望生活没有着落的好汉们,在兵荒马乱的环境里,能够找到自己生存的乐园。他们是被逼着上的梁山,落草为寇也是无奈之举,他们应该有个容身之所和生活出路

知道了“水浒”的这个典故,再来看《水浒传》,是不是就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众好汉由于不能在正常的社会中生活,没有了活路,被逼上了梁山,落草为寇,八百里水泊中的“梁山”便成了他们的唯一安身之地和生活出路,他们终于有了一个家。我们知道作者意味深长,用心良苦了吧!

《水浒传》从众英雄排座次之后,宋江一心接受朝廷招安,妄图在赵宋王朝加官进爵,青史留名。宋江确实也为朝廷立了不少汗马功劳。

为了给梁山找到一个好的出路,施耐庵一直在努力,排定座次后,三打高俅、招安、征辽、打田虎、讨王庆,直拖了三十九回,梁山好汉仍无一伤亡,但却也无法调和“理想中的忠义与势利的社会现实”这一矛盾,也就是说“梁山找不到好的出路”

施耐庵最后终于不得不无奈中,承认“梁山没有出路”,在征方腊时,让梁山好汉死去十之七八,以大悲剧结束梁山的命运。

也可以说,宋江一直不是在为自己而活着,而是为了手下兄弟、百姓平安。否则,他完全可以把队伍拉出梁山,搅个天翻地覆,到时,犹可以像唐末的朱温一样,受招安做大官。可以说,施耐庵所要刻画的宋江,是个真正纯理想主义的忠、孝、仁、义者,而不是寻常的王朝掘墓人。

宋江等人的结局,喻示了《水浒传》的悲剧性,同时也揭露了当时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水浒,一部让现实逐步粉碎理想的写实主义悲剧作品。


(照片源自网络,侵删)

你可能感兴趣的:(《水浒传》的“水浒”原来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