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阅历的提升,我们逐渐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有了一套符合自身实际的认知标准。
为了更好地生活,我们开始尝试随大流,学会接受一些无奈,学会与社会妥协,也慢慢习惯了用普遍的认知标准去看待所有事物。
我们开始意识到,生活不过如此,于是逐渐缺乏了新意,缺少了新奇,忘掉了初心,忘记了生活原来的模样,更没有了生活的热情,而这些也逐渐变成了写作的大敌。
一、对世界充满好奇
有人说过,想要成为作家,必须具备两点,要有“孩童般的天性和敏感”与“天真的眼神”。
想想我们的孩子,面对新奇的世界,面对一切的未知,他们充满了好奇心,总是不停地向你问“为什么”“是什么”,总想探个究竟,搞清原因,弄个明白。而这些,正是我们现在所缺少的。
对世界充满好奇,对生活倾注热情,对事物刨根问底,才是写作真正的动力。
我们千万不要为了生活的琐事而放弃自己的写作天赋,千万不要被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所羁绊,使自己丧失追求新奇,保持快乐的心。
要时刻提醒自己,对身边的事物保持足够的敏感和热情,对一切充满好奇心,想象一切都是崭新的开始。
要善于思考,有敏感的内心和睿智的思维,把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融入到血液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怎么办。
要通过不断阅读、体验和思考,增长知识,提高认知,扩大格局,拓宽视野。
二、克服写作障碍
写作过程可能会遇到一些障碍,比如,不知道怎么开始;写到中间无法继续下去;内容平淡无奇,没有感情色彩;不懂结构化思维,只会记流水账;语言乏味,不能引人入胜等。
遇到这些障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写作思路不清,思维混乱。写作之前没有进行构思,没有想好如何开头,如何推进,如何引出问题,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得出结论。导致在写的过程中不知道该如何写下去,或者对文章结构产生怀疑,或者对人物未来的命运模糊不清,让写作走进了死胡同,这些问题常常会让写作者焦躁不安,内心抓狂。
二是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只停留在一些现象的表面,没有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找出问题的真正根源。
三是缺乏想象力,没有建立发散性思维,进行必要的联想,没有多角度去考虑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树立一个概念,那就是先写,无论写得好或不好,都不要太在意,因为最重要的是写作本身,只要开始写,不停地写,就是一种进步,就是一种成长。
写作如同说话,你可以想象自己正在和一个知心朋友聊天,有任何倾诉的内容,都可以先写下来,做到畅所欲言、随心所欲、无所顾忌。
写作要树立发散性思维,多角度考虑问题。可以借鉴曼陀罗思考法,从原点不断向外分散,让最初的念头变得更加枝繁叶茂。这样,最初的一个想法、一点灵感、一个念头,一个概念,就变成了严密的网络状结构,形成一篇内容完整、思维缜密、观点明确、论证充分、结构合理的文章。
写作要充分发挥作者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力,加深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感悟,对事件的领悟,培养写作者对世界更深刻、更独特、更完整、更理性的认知。
写作要掌握一些必要的写作知识、方法和技巧,将这些写作知识、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内化于心,转化为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写作方式。
三、写作日常化
写作日常化,就是将写作融入日常生活中,写作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又高于生活。换句话说就是,写作即是生活,生活即是写作,两者不可分割。
日常写作,可以记录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听到的话、想到的问题,见到的东西,还可以记录你的日常生活,写下自己对某个人、某件事、某句话的感悟,可以记日记,也可以写随笔。
通过日常写作,可以积累素材,可以提高文字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思维能力。
写作必须带着感情去写,如果只是记流水账,写得干巴巴的,没有任何感情色彩,是不会吸引人,不会让人喜欢的。
写作必须带着思考,有对人生的思考,对生活的感悟,对世事的看法。因此必须做到深入,走进人的内心,走入情感深处。
每个人对生活的感悟不同,有的人感受到的是生活的不易,有的人感受到的是生活的乐趣,有的人对生命的感悟更加深刻、更富内涵。他们对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保持着高度关注,能够不断体验和揣摩,得到生活的真谛,品味生活的本真。
写作不仅要写现象,更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现象到本质,是一个不断修行、不断体会、不断深入的过程,需要不断地感悟、体会和提高。
学习写作,是一个缓慢而持久的过程,不能进行技巧搬运,不能进行简单复制,不能只是照搬照抄,要永远将阅读和思考排在第一位,在练习中感悟,在阅读中提高,在思考中升华,真正找到一种合乎自身写作规律、符合自己写作习惯的写作方式。这样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稳,走得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