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6

夜晚的房间里盘旋不去的蝴蝶

——读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我们无法确知,房间里的那只蝴蝶扇动起翅膀,会给远方带来什么。

    米兰.昆德拉,是当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这位前捷克流亡作家从人类各种故事出发,用卓越的才华,把小说发展为活跃着虚构人物的实体空间,充分承载他对个体存在和历史存在的无限沉思。也正因如此,他的小说兼具哲学与诗学不同向度的迷人特性。其小说巨大的魅力在于:除了为我们描绘出人的存在所面对的复杂现实,还提供了蝴蝶扇动翅膀后让生活诞生无穷变化的多种可能。

    1929年,米兰.昆德拉生于捷克的书香门第。家庭熏陶,使他自幼就开始接触文学艺术。成年后的米兰.昆德拉广泛涉猎绘画、音乐、写作、电影等不同艺术领域,并当过乐手、工人......丰富的经历阅历作用到一起,无意中形成帮助他展开深度思考的镜像。同时,这也奠定了他后期成为当代小说大师的主要基础。昆德拉早年的作品倾向于政治与两性话题,积极探求理想主义的艺术道路。1968年,前苏联军队入侵捷克,米兰昆.德拉的人生与创作从此发生了巨变。1975年,不断遭受迫害的米兰.昆德拉流亡到法国,进入崭新的也更重要的创作阶段。这一时期,他极度厌弃政治虚伪,转而潜心于小说的艺术,持续创作多部实验体小说,为世界文学发展做出了不可取代的贡献。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昆德拉最杰出的小说代表作,也是其最受欢迎的作品。这部小说依托前苏联入侵捷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选取捷克知识分子的命运因之剧变这一切口,如锋利无比的手术刀,将所有读者带上对人类基本问题的审视剖析之路。

    小说叙述了男主人公托马斯与特丽莎和萨宾娜等两位女性之间的复杂情感故事。托马斯是布拉格一位医生。他特立独行,拒绝与他人一致,非常固执地反对一切形式上的“媚俗”。他背叛父母意志,毅然解除早已死亡的婚姻,并与过去的生活彻底地决裂。他拥有众多异性伴侣,而又无法接受她们在自己枕边长夜相伴。然而,一次去城外的小镇出诊,无意中遇见纯朴美丽的女招待特丽莎,托马斯油然动情,而特丽莎也对谈吐不俗的托马斯颇具好感。时隔不久,特丽莎找到托马斯,一场意外,更让俩人长久同居在一起。在托马斯另一位画家女友萨宾娜的帮助下,特丽莎在杂志社找了一份摄影记者的工作。然而,看似稳定的生活,却因托马斯的放荡而不断产生涟漪甚至漩涡。托马斯虽然很爱特丽莎,却喜欢所谓的绝对自由,不愿承担任何责任,也不想平平淡淡地活着。和特丽莎生活在一起,并不能让他内心的空虚得到满足(或者是他认为自己不属于某一个具体的人),他仍经常与其他女人厮混。而出身底层的特丽莎,内心单纯如同一块水晶石,她渴望高尚纯粹的生活方式,而托马斯的做法深深地伤害了她。因为爱,所以暂时只有痛苦地承受。

    “布拉格之春”事件的爆发,改变了众多的捷克家庭,也打破托马斯与特丽莎的生活平衡。特蕾莎在战乱中赋予了个人存在的意义,她拍下许多的苏军入侵布拉格的照片,以具体的行动来爱国。而特立独行的托马斯虽然憎恨苏联占领军,同情布拉格的地下抵抗组织,却因拒绝媚俗、不愿被工具化的基本原则,不愿在行动上予以支持。后来,托马斯和特丽莎为逃避政治迫害,流亡到瑞士,意外碰到也流亡至此的萨宾娜。托马斯异乡逢旧爱,随即与萨宾娜旧情复燃。特丽莎激愤之下,重返布拉格。特丽莎的离开,让托马斯短时间内感到了不再受束的轻飘飘的自由感。可是不久,这种轻让托马斯无以承受,他看到自己对特丽莎的心灵依赖,最终也走上重返布拉格寻找特丽莎之路。在布拉格,率真的托马斯最终未能逃脱因言获罪的命运,受到迫害,和特丽莎一起避祸乡下,随后在一场车祸中双双殒命。

    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萨宾娜则引出一条故事线。作为同样反“媚俗”者,萨宾娜的不“媚俗”颇具讽刺意味的被世俗所媚:在中立国瑞士,由于同情捷克的命运,很多人掏钱买下萨宾娜的画,让她发了大财。而一次偶遇,让萨宾娜和大学教授弗兰茨相爱。弗兰茨面貌英俊、事业成功,但成功却让他感觉自己变得很“轻”,无以安放。他渴望生活的变化与激情,于是先是加入声援捷克的队伍行列,后来又加入医疗队奔赴柬埔寨战场,不幸殒命。

    米兰昆德拉曾坦言他的小说创作观,“小说不研究现实,而是研究存在。存在并不是已经发生的,存在是人的可能的场所,是一切人可以成为的,一切人所能够的。”他在众多的作品中,认真实践着这种基本创作观念。他的小说像发生于胚泡内混沌的分裂,初始状态似乎都是毫无关联性的碎片,但当混沌逐渐消失,我们会愕然发现,碎片早已集聚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成就了伟大的小说,并构成我们对之完整的记忆。

    然而,这部小说的叙述内容并非其重心所在,托马斯等人的故事也不过是帮助读者进入沉思的具体化的一缕缕微风。作品重心实则落在叙述之外——那些破开叙述之茧,扇动起迷思翅膀的蝴蝶。

    小说起始,是通过对“永恒轮回”话题的追问,将读者引入对人生因不可重现而无法明确意义的思考。睿智的米兰.昆德拉把对人性的审视、对政治和社会内涵的拷问、对具体情境中个人命运的关注、以及对爱的本质的探索等诸多元素巧妙地糅合在作品中。轻与重、灵与肉等话题像一只只蝴蝶从不同的窗口飞入我们的视野。

    他借知识分子托马斯等人的生活经验,回应并敞现“不能承受之轻”的内涵:生活需要我们在自由与责任之间做合理的平衡,在两性情感问题上,追求的不应仅是愉悦,更要有承担与付出。生活的负重虽然让人难忍,可也正是脚踏实地真实存在的见证。人正因负重,才会“在其整个的灿烂轻盈之中得以展现”。一旦解脱生活中的全部负重,一切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可言,那才是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

    作为一部哲思厚重的小说,它并没有那种体系化陈述时冗赘繁琐的弊病,而恰恰相反,阅读时,我们能时刻感受到昆德拉语言的轻盈灵动,宛同蝴蝶闪电一样在花朵上快速飞动。

    小说的结构布局也展现了米兰.昆德拉作为当代小说大师一以贯之的精心,主体部分共七章,很巧妙地采用了乐曲的复调结构。其中第一、五两章和二、四两章的标题分别一致,各为“轻与重”“灵与肉”,第三章为“误解的词”,第六章“伟大的进军”和第七章“卡列宁的微笑”,内容呈螺旋式上升。而这些处理,也只是他对小说进行艺术实验的冰山一角。

    剖析一个异常复杂的时代,唯有具备同样复杂性的艺术家才有可能担当,而米兰.昆德拉无疑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个。

    米兰.昆德拉多年来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热门候选人,他才华出众对现代文学贡献巨大而始终未能获奖,或许归因于两点:首先是他的作品散发在表面上的虚无主义气息与诺贝尔文学奖倡导的理想主义文学创作存在冲突;其次是大众趋之若鹜的诺贝尔文学奖与他深刻尖锐的反媚俗自由主义写作观背道而驰。但是,米兰.昆德拉无疑是用心生活并思考的作家,只是选择了更加深刻甚至令人难解的方式进行。在他看似虚无主义者的外衣下,其实是对存在意义与价值的深度思考,以及对人类共同命运最深切的关怀与怜悯。正如他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试图要努力阐明的:一个人应身有所负之重,而心有诗与远方之轻。

    小说结尾,米兰.昆德拉用极富诗意的语言写到——“灯罩下的一只巨大的蝴蝶,被头顶的光吓得一惊,扑扑飞起,开始在夜晚的房间里盘旋。钢琴和小提琴的旋律依稀可闻,从楼下丝丝缕缕地升上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