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迁”,就是告诉我们高手修炼关键是跃迁。留心观察,你会发现个人成长是一个“渐进-跃迁”的过程。一个人通过刻意练习、自我迭代带来的成长是渐进式的,而利用科技、社会系统的能量,快速跳跃式升级,则是跃迁式的。
作者把跃迁分为三个阶段:认知跃迁,能力跃迁和能级跃迁。
在一个长时间积累和爬坡之后,你正确地做了几个选择,换了几个平台,身价和水平突然上了一个层次,看问题和做事有了完全不同的力道,这就是第三个阶段能级跃迁。从能力跃迁到能级跃迁,则是一个价值从内向外的过程。
那具体如何来让自己跃迁为高手呢?为了让我们能尽量简单系统地落地,本书作者从三方面给我们打造了一套跃迁的方法论。
首先是,从头部效应角度,来谈高手的头部战略。看完这部分你知道了打造高手的发力点。其次是,从跟随信息源头,提升认知效率角度来谈高手的联机学习方法。看完这部分,你就知道该如何高效学习和积累品牌了。最后是,用系统思维的角度来分析高手是如何突破困境的。看完最后一部分,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情不自禁地开始回顾自己一些以前的无解困境,看看是否能够破解它们。
1)头部战略:找到高价值区建立起头部效应
先来看第一部分,“头部战略”----找到高价值区建立起头部效应。这部分非常重要,头部战略是帮助你找到成为顶级高手的发力点的。如果发力点找错了,后面满盘皆输。
这个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什么知识都变得唾手可得。当资源丰富时,选择的能力更重要。读书、识人、修炼不是重点,关键是读哪些书?认识什么人?修炼什么能力?抓住哪个机会?
a)找到高价值区
想成为一个高手,你要有找到自己发力点,先找到属于自己的高价值区。历史上,顶级高手使用高价值区策略的例子屡见不鲜。
b)构建头部效应
我曾经听到一句话,要想获得产品高溢价,就要成为细分行业中的第一名。这句话背后的思想就是头部效应。
讲头部效应之前,作者给头部下了一个定义,就是你所在赛道里的高价值并且有优势的领域。
头部具体能带来什么效应呢?
头部带来高关注,高关注意味这高收益。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只记得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而不记得第二高峰叫什么了呢?
据统计,在一个系统里,头部品牌吸引的注意力大概占40%,第二名是20%,第三名是10%,其他所有人共享其余的30%。所有资源向你靠拢,最后带来高增长。所以你的收益不仅和能力相关,更与站位相关。
一旦你成为某个系统的头部,系统就开始产生正反馈----微小的优势会带来更多名声,名声给你更多机会,更高收益。这又让你可以投入更多资源,继续扩大优势,最后的结果就是头部的人获得最好的增长率。
那如何找到并进入自己的头部区域呢?
头部区域讲起来好像是明摆着,要专注做那些“高价值、高优势”的事。很多道理常常由于过于简单,而没有获得足够多的思考和注意力。
寻找头部区时,务必要遵守以下三个原则。
原则一,从价值而非优势出发。
先确定高价值,在思考优势。但大部分人都做不到,为什么呢?因为高价值的事情,往往很难,竞争激烈,体验远远没有选择低价值的“小山头”舒服安心。虽然简单的道理,因为逆人性,所以最难操作。
不要因为容易而去做一件事,要因为有价值才做。高手会暂时放下自己的优势,思考价值,他相信只要方向正确,资源,技能、优势都是可以积累的。高手总是选择窄门。
原则二,思考差异化优势。
永远不要在热门领域随大溜。价值越高的领域,竞争越激烈,越要凭借独特的优势,你先不要着急动手,要用足够的时间观察对手,思考差异化优势再进入。
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堪称这方面的典范。2012年自媒体崛起,原创短视频盛行,但他就接自己文史方面的优势,整出四五十分钟的长视频,成为自媒体第一人。后来,微信公众号盛行,别人都是图文,他继续差异化优势,每天一条60秒语音,成为独树一帜。再后来,进行内容创业,专做自己最强的----内容策划,2016年,得到APP上线,成为内容付费领域第一名。
原则三,从身边的头部做起。
不要想太远,从身边头部开始,专注当下。如果你在一个小团队里,那么就先占领团队的头部;如果你是一个三四线城市的老板,那就思考如何击穿自己的市场;如果你是个小创业者,那应该洞察的就是你的领域,思考如何盘活前1000名客户。
樊登读书会创始人樊登对人生中每一份工作都是尽心尽力,在每一份工作上都做到了尽可能的好。最早在央视工作,工作一年后就开始接崔永元的班,成为央视优秀主持人。后来又到北京交通大学教书去了,成为一位学生极其爱戴的老师。在后来他做了读书节目,带领大家一年读50本书,2016年推出樊登读书会APP,目前200万会员,成为读书会中国第一。
c)专注细耕成为头部。
找到并进入头部区域后,证明了你的战略眼光,并享受到了头部红利。那你该如何保持优势,修建自己的护城河呢?答案就是两个字--专注。专注并不容易,因为逆人性。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越是优秀越是专注。三流高手靠努力,二流高手靠技艺,一流高手靠专注。做更少但更好的事。当一个人已经站在了优势位置,依然要保持专注节制,才能不会输。
一个顶级高手光专注还不够,还必须持续迭代,保持精进。专注让你无敌,迭代让你精进。不求一招决定胜负,但求招招都是往胜利的方向前进一小步。
这个人你肯定听过----曾国藩。他与太平军打仗靠六个字”结硬寨,打呆仗“。他所统率的湘军每到一处便修墙挖壕、安营扎寨、步步为营,将进攻任务变成防守任务,一点点地蚕食着太平天国控制的区域,是为步步为赢,达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目的,这便是“结硬寨”,很重视扎营与守营。湘军攻城经常性地用时整年,而不是两三个月,通过挖壕沟围城,断敌粮道、断敌补给,有必要时进行围敌打援,方法很笨,但非常有效,这就是“打呆仗”。简而言之,就是县占据不败之地,然后慢慢获得细小优势,和李昌镐的51%哲学异曲同工。
作为普通人,我们没有先发的优势,更应该专注、持续迭代发展自己的头部效应。
2)联机学习:找到知识源头提升认知效率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讲清楚了成为顶级高手的头部战略。在第二部分中,就要落实成为高手的联机学习方法了。
a)提问式学习:问题比答案更有效
作者认为顶级高手都是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高手们学习时都是尽量站在信息的源头。
今天是一个知识爆炸、终生学习的时代,“为什么”、“学什么”、“如何学”比“学就好了”更重要。要重新改变观念,从构建知识树为导向,改为构建问题树为导向。为什么呢?
因为知识树为导向的思路是典型的专业知识细分的学习路径。工业化时代分工高度稳定,每一个领域相对独立,发展缓慢,一个人有机会学完一个细分领域的所有知识。沿着一颗长成的大树向上,这种学习路径效率最高。
但在一个高度变化,多领域跨界的时代,完成任何任务都需要调取多领域的知识,全部靠自己学习显然来不及。哪怕你要写一篇公众号文章,也需要有很多跨领域的知识----你要理解心理学一抓痛点,要理解传播学以改标题,要懂得运营公共关系来弄清发布渠道,要知道如何高效写作与搜索资料,还要有美术知识帮你选择合适的版面设计。全部学完,哪怕挑重点学也需要两年时间。到那个时候,也许公众号的热潮都过了。
所以今天,真正串联一个又一个知识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场景问题。以知识树为导向,终身学习者容易陷入为学习而学习的窘境。你需要的是”问题树“为导向的学习,依托一个真实的、高价值、并有可能被解决问题来展开多学科学习。
b)功利学习法:学得更好却学得更少
我们有了问题树为导向作为起点,接下来就是要找知识信息了。信息可以分为一二三四手。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最好的方式是辨别一二三四手信息,走向知识的源头,并与那些人站在一起。
那怎么定义和辨别一二三四手信息呢?
一手信息:知识的源头。包括一手研究论文,行业的学习期刊,行业最新数据报告;或者行业大牛的最新沟通和思考,通过谈话获得。比如,1993年,埃里克森与另外两位同事克朗培、泰施罗默基于大量的研究,发表了一篇论文《刻意练习在专业获得中的作用》。这是一手信息。
二手信息:忠实转述一手信息。二手知识含金量很高,忠实转述,但是有清晰的论据和出处。包括维基百科、中立第三方的行业调查报告、讲述底层逻辑,思考质量比较高、略微难懂的书和文章等等。比如,2016年,上述论文第一作者埃里克森发现自己的理念被误读,于是出版了本书《刻意练习》。这算是二手信息。
三手信息:为传播而简化和极端化观点的陈述。最典型的就是畅销书,这些文字已经被改成公众可以理解,方便传播的文字。比如,有个叫格拉德维尔的人读了1993年发表的论文,没有提”刻意练习“这个主概念,只是抓取出来一个”1万小时定律“,写出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异类》,一时风靡全球。这是三手信息。
四手信息:出于各种动机充满个人经验的情绪化表达。根据这些畅销书和理论,写了很多基于个人体验的鸡汤,加入了太多个人故事。大多数公众号,头条都属于此类。
我们应该尽量多读一二手信息,少看三四手信息。
现在我们知道如何辨别一二三四手信息,解决了读什么的问题,接下来谈谈“如何读”。
讲“如何读”之前,作者引入一个概念“认知效率”:认知收益和时间精力之比。认知效率低的人,都在做低水平的勤奋。牛人的真正秘诀是在最精华的资源上,以高出很多倍的认知资源来学习,认知效率是你的很多倍。
提升认知效率最有效的工具就是“极强的目的性”,被称之为功利读书法。
根据目地,阅读可以分为三种:认知性阅读,知识性阅读,和娱乐性阅读。
你要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则采用认知性阅读,做到3点:系统性主题阅读,配有高人讨论,和马上应用的环境(比如:写作)。
你只是想开拓视野,则采用知识性阅读,它的目的:知道有这件事就足够。可以在上下班的碎片时间进行。
在你想放松时,则需要娱乐性阅读,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时主要看点小说,文学作品,杂志等等。
简单回顾一下当前内容,作者提倡极其功利地分配资源----从你自己的需求开始,区分三种阅读,设定目标,分配资源。极其功利地读书,按需分配地读书,不从第一页开始读书,有了目的性,认知资源以及带着问题读的三个筛子,要读的书应该会少75%,阅读速度至少会提升一倍。
到现在为止,你已经知道学什么,如何学,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如何调取知识。
讲如何调取知识之前,作者引入一个重要的概念----知识晶体。
一张银行卡,你存进去再多,如果不知道提取密码,就没法体现;知识也是一样。知识晶体就是知识的提取密码。大部分人学了很多,却没有办法提现,非常可惜。有些人学得并不多,只是特别擅长整理和结晶,就能产生不错的知识产品。这足以说明知识结晶是整个学习中最关键的一环。
那怎么定义知识晶体呢?在知识点基础上,在它们之间能够形成稳定的架构,知识就形成了一种”知识晶体“。
那具体如何让知识变成知识晶体呢?关键是联系知识点之间的结构。作者介绍了4种常见的知识结构:关联,树状,序列,数据。
树状结构:体现事物层级,包含关系。最经典的树状结构是书的目录。
关联结构:体现事物相互关系。很典型的案例是时间管理的四象限法”重要--紧急“,展现的是两个维度评价关系。
序列关系:体现先后因果关系。最常见的就是工作流程图,比如说明书的步骤指南。
数据结构:体现数量差异关系,展现是事物空间或时间上的差异性。常见的有柱状图、饼图、增长曲线。
在锤炼知识晶体的道路上,不仅要看大量优秀的知识晶体案例。而且要尝试模仿这些知识晶体,看了一个模型,不妨凭记忆自己先画一遍,或者讲给别人听。接着,在看看和原来的结构有什么区别,找到差距再调整。最后,才开始独立创造自己的知识晶体。
c)联机学习者:成为知识的路由器
通过功利式学习打造知识晶体,它能让一个人很快学有所成。但真正的高手却不止步于此。他们会看透知识背后的更底层价值----借助规律,放大投入,达成跃迁。
这个规律是什么呢?在信息闭塞的年代,自己学自己悟,才是真本事。信息爆炸时代,“调用”和“整合”他人的答案,显然更加重要。作者给这种学习一个名称“联机社交学习”。人类历史上三次最著名的知识大爆炸,都是跨界联机学习的直接成果。
第一个,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各诸侯为了自保,流行“养士”:把技术人员汇聚在一起,大家不用困于工作,可以坐在一起开脑洞,讨论乱世之中,如何治世。因此诞生了老子、孔子、孟子等圣贤。
第二个,古希腊文明诞生。由于当时的雅典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大部分人不需要辛苦工作也可以温饱。再加上雅迪也是地中海航线的交接之地,当地人很早就能接触来自不同地区、民族、语言的商品和文化。在各种不同文化碰撞下,第一批哲学家迫切想解释这个世界的本质,天时地利给他们创造了讨论的环境和机会。第一批哲学家、科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都诞生于这些讨论。
第三个,文艺复兴。漫长的中世纪过去,商业开始在意大利复苏,威尼斯等城市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佛罗伦萨则成为纺织业中心。商人们带着各自的观点来到这里,让这里成为智慧的枢纽。同时,商业活动带来巨大财富,也让艺术家有机会创造大型公共和私人艺术品,个人有很多时间学习。
总结起来,这三次人类知识大爆炸,都有显而易见的共同点----多远、互联、跨界、最终形成知识跃迁,创造出大师辈出的年代。
你看,今天的互联网拥有和人类历史上三次著名的知识大爆炸一模一样的条件:信息随手可得,连接无处不在,不同学科交融,我们也面临各种层出不穷的大问题。现代社会这种跨界的联机学习无处不在。
个体的学习循环“认知-理解-践行-学习”再快,也只是发生在一个个体之中。但如果一群大脑互联形成网络,“认知”很大程度上就可以分包,你不需要懂,只要知道谁知道就好。
作者建议,你可以尝试搭建自己的联机学习网络。找几个相关领域的高手,一起交换各自的知识晶体,实现集体性跃迁。
作者给出一个操作流程:第一步,找到4个不同领域对思考感兴趣的人,每人再带1人。第二步,提前拉群里,在群里丢几个话题,越具体越好。第三步,线下聚会,不吃饭,头脑风暴,要控制时间和记录。第四步,发出讨论的结果。然后剔除不活跃的人,进行下一轮知识交换。
d)知识IPO:把知识变现成价值
现在我们不仅知道了如何一个人精进,也知道了如何一群人精进,接下来一起聊一聊如何让知识转化成价值。
作者提出一个“知识IPO系统”概念。这是一套高效的把知识整合产品化的个人商业模式。分为三步:第一步,输入问题,以持续解决问题为目标;第二步,解决问题,以整合多学科知识为手段;第三步,输出产品,通过咨询研发,授课整合和写作,让思想产品化。
所有的知识生产者都需要打造自己的知识IPO。在设计自己的IPO时,针对三步骤,作者都给出了建议。
第一步,输入问题时,提问是关键,问题是要真实的,高价值,且有可能被解决。理解这个问题遇到的障碍和挑战。围绕这个问题搜索各领域的知识,然后生长出一棵关于解决这个问题的“问题树”。
第二步,在学习时,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学习。所以在看书查资料时,不要被兴趣牵着鼻子走,而是你的问题。整个过程以解决问题为最高标准,持续问自己:“这个知识对于解决问题有用吗?”“如果有用,是当下就有用吗?”如果暂时没有用,做个记号收藏到你的笔记里,以后再看。一旦行之有效,就要尝试多解决同类型的问题,逐渐让这个解决方案能够应对不同情境,自我进化。
第三步,大部分人能解决问题,但欠缺把解决问题的结果传播出去。为什么呢?因为大部分人被常常被两个地方卡住:希望憋大招,害怕分享。
首先,放弃憋大招的做法,不能写一本书,就写一本文章;不能写一篇文章,就写一张知识卡片(我现在就这么做哈!);写不来知识卡片,总结为一句话总可以吧。但它们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构建起你的知识体系了,完成你的跃迁。
其次,针对害怕分享的心态,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认为自己太差不敢分享。针对不敢分享的情况,有一个我自己使用的阿Q心理法啊,分享给你:把分享当成一次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别人只是恰巧路过看到而已。就拿今天的解书笔记来说,肯定有些朋友看了不以为然啊。
另一种情况是不愿意帮助别人解决问题。事实上,最好的检验输入的方式就是输出,而检验输出的最好方法,就是实际解决一个问题。帮别人解决问题,看似是他人“白白”获益,但是自己也重新打磨了思想,修正了很多错误,自己的收益更大。
为了降低输出产品的门槛,要设计自己的知识MVP(最小可交付产品)。MVP是产品开发的一种思路,一开始提供一个最小的具有可行性的产品。比如,百元方案,如果你产品经理,前期可以定很低的价格,比如99元,甚至破冰价只要1元钱,为外界提供产品优化方案。再靠这一点连接参与更多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将来会成为你履历的一部分,为你的品牌背书。
3)破局思维:升维思考解决复杂问题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讲清楚了成为顶级高手的战略。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也讲明白了顶级高手该如何学习。但这是一个变化极其快的时代,有很多问题你在哪一本书中都找不到答案,那该怎么办呢?在第三部分中,作者引出了一个终极的高手能力,就是“破局”能力,也被称为系统思考的能力。如果你掌握了破局能力,未来遇到更多更新的困境,就算书中都没有提到,你也可以自己跃迁。
在这里,作者展现了他强大的分析力。他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理解和分析系统。
回路:设计人生的增长引擎。
从时间维度来看系统,作者称之为“回路”。回路是一种会自我增强的系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自我强化的正循环和负循环。正循环会越来越好,负循环会越来越糟糕。
来看一个好的例子,从兴趣培养到能力养成的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正循环回路。因为对一件事感兴趣,投入足够多时间练习,提升了能力;因为能力提升,所以更好兑现了价值;因为有所回报,所以更加感兴趣;一个爱好逐渐养成了能力,甚至成为职业。
再来看一个坏的例子,当年援助非洲的方法就是一个典型的负循环回路。数千亿的资金投入非洲,并没有让非洲脱贫。因为非洲贫穷是一种政治和心智问题,援助往往让当地官员更加腐败奢华,钱发不到民众手中。
那如何破除回路式困局呢?答案是:破坏负循环系统,搭建正循环系统,切断自毁线路。
作为一名系统思考者,你要养成的第一个思维习惯就是逆时间打断负循环。比如,如果忙得没空思考,那么没空思考是否让你更忙了呢?一旦发现这些情况是首尾相连的,尽快打断这种恶性的负面循环。你可以通过直接打断、引入更多资源,或者搭建新的回路来实现。
第二个思维习惯是顺着时间搭建正循环。比如,如果写作能为你带来名声,那么如何用名声帮你更好地创作?一旦有了这个意识,你就开始成为一名系统思考者,你的人生开始搭建各种细小的正循环回路,而哪些侵蚀你精力的负循环也会慢慢停止。
层级:让问题看得更透彻
从时间的维度看完系统,接下来,又从空间维度来看系统,作者称之为“层级”。从系统角度来看复杂问题时,复杂的问题都可以放到一个层级系统中来分析。我们平时说的“要有大局观”“看事情要跳出来、要全面”,其实就是在谈论多层级系统。
你知道吗?针对“如何让自己的人生变得高效?”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一个高效能的层级系统。高效能系统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资源层,个人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情感资源;第二层,方法论层,使用资源、提高效率的方法论;第三层,目标层,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以及背后的价值判断。
针对效能三层系统,勤奋也有三种境界:低水平勤奋靠努力,中等水平勤奋靠方法论,高水平勤奋靠选择目标。
勤奋的第一重境界:很努力。现在好的学习资源很便宜,但很多人明明有学习焦虑,却没有学习时间;明明有学习时间,却没有学习精力。所以要学习,要付费学习,要空出时间、精力来学习。
勤奋的第三重境界:更少目标,战略勤奋。想想到底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我到底在什么赛场上和谁竞争?这些都是生涯规划、个人战略、人生设计的话题。
不管什么系统,之所以会涌现出更高层级,是为了更高效地协调原来层次的资源。困在底层,说白了就是意识还未完成进化的跃迁,也就失去了在更高层次调用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个多层系统,每层都有很多控制点,把控好这些控制点,这件事情就基本可控。把控一个多层系统有三个原则:多层布点、单点可控、目标折射。
所谓成熟,就是理解了世界的复杂性,不再要求一味走直线。在线路问题上,拥抱折射,在最终结果上专注不动。
最后我再送大家一句话,成为高手是为了让生活更加美好,在高手跃迁的道路上千万不能忘了出发时的初心,祝你越高手越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