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名将军,他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
今天的人们或许不知道赵括为何许人也,但大多数人一定知道“纸上谈兵”的成语。
“纸上谈兵”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赵囯“长平之战”的主帅赵括
在“纸上谈兵”的故事里赵括自幼熟读兵书,但他不会灵活运用,所以他的父亲赵奢在临终前,坚决反对让其为将,否则赵军必然失败。
公元前259年,秦军来犯,赵王派大将廉颇拒敌……
廉颇身经百战,他虽然年事已高,但很会打仗……
廉颇坚守高平,拒不出战,这让秦军十分的头疼。
于是,秦军就用反间计,派人到赵囯大的肆宣传,说廉颇岁数大了,不敢冲锋陷阵,秦囯只怕赵国的赵括。
赵王不知是计,于是便派赵括代替了廉颇。
赵括接任后,一改廉颇坚守高平的战略,他按照兵书主动出击,最后在秦军前后夹击,没有援军和粮食的情况下,冒险突围,被秦军乱箭射死了。
此战役就是世人熟知的“长平之战”,秦军将领白起将四十余万赵国降将坑杀,而赵括的“纸上谈兵”也成为了世人的笑料。
一直以来,赵括都是人们眼中的废物,是一个只知道死读书的笨蛋……
可是近些年来,有很多历史学家开始研究赵括,并且根据史料记载,为赵括鸣不平。
在这些史料记载中,赵括并不是一个无能之辈,而是一个颇具才能的年轻军官。
这所有的一切都要从“长平之战”说起……
在“长平之战”最初,秦昭王派遣左庶长王龁向长平的赵军发动进攻,赵孝成王派遣老将廉颇退至丹河东岸,修筑壁垒,自此固守不战。
由于这场“长平之战”一拖再拖,赵国的财力开始慢慢挺不住了……
赵孝成王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让毫无实际战斗经验的赵恬替代廉颇,以便早日结束这旷日持久的战争。
秦囯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力大增,关中沃土使秦国储备雄厚。
赵国身处北寒之地,土地不如秦国肥沃,囯力更不能与秦囯相比。
如果按照廉颇长期坚守不战,那么赵国迟早会让秦国拖垮的,所以赵孝成王才派赵括应战,主动进攻秦军,挽回损失。
谁曾想到,秦囯听到赵国换将,于是偷偷换上了能征善战的白起为主帅,而赵国与赵括对此却一无所知。
赵恬虽然没有什么作战经验,但他能在赵军被围,内无粮草 ,外无救兵的情况下,坚守阵地四十六天,军队操练如常,没有崩溃,并在主帅的带领下,奋勇突围,可见赵括的领导才能。
当赵括在突围时,不幸被秦军乱箭射死,四十多万赵军立即斗志全无,选择了投降秦军……
赵国军士们在主帅赵括生前尚能斗志顽强,而在主帅赵括死后立刻人心换散,可见军士们对于赵括这个统帅还是很认可的。
在《史记.白起列传》中记载一一
“今秦虽破长平军,而且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赵括凭借自身的一己之力,使得秦军无力攻占赵国的都城邯郸,这样的主帅会是一个笨蛋吗?
“长平之战”赵军之所以会输得一败涂地,这里面的问题很复杂,决不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的。
秦军起初的主帅为王龁,赵括如果对阵于他,或者不成问题。
可是,秦军后来偷偷换了主帅白起,这一点赵国与赵括都不知道,而白起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将领,他作战经验丰富,初出茅庐的赵括显然不是他的对手。
不过赵恬虽然没有白起会打仗,但他的战绩依然是可观的,“长平之战”赵军伤亡二十余万,而秦军则伤亡三十余万人,这样的对比并不容易。
后来秦军主帅白起坑杀了二十余万赵军降兵,这场战役中秦囯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白起在“长平之战”后,自觉兵力不足,所以拒绝秦王命其统兵攻打邯郸,这些都是赵括的功劳。
赵括年纪轻轻,在“长平之战”前从未领军打仗,却在自己首次领兵中不惧强敌,在艰难困苦中坚持作战,直至以身殉国,实为人中龙凤。
“纸上谈兵”这个典故据说是在清雍正乾隆时期才出现,但是究竟为什么要把赵括与这个成语联系起来,现在己经无从考证了。
另外再强调一点,纸张是在东汉时期才出现的,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是用竹签书写的,既然那个时代还没有纸,那么何来赵括的“纸上谈兵”呢?
赵括“纸上谈兵”实在冤枉,他并非无用之人,只是碰到的对手太强了。
现在的我们是不是要还这位年轻军官一个公道呢?
赵括,一个被世人误解千年的赵国统帅。
作者简介一一婉儿(婉㚥):一个喜欢读书,痴迷历史的女子,爱写文章的小女子。什么是好文章,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写文章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事。这就是我,一个尘世中的俗人,何愁深谷空,幽兰自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