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针聊聊孩子的畏惧和勇气

      这几天娃病了又在医院经历了一次打针,过程中娃很镇静,虽然有点不情愿(因为打不打针这事儿她说了不算),但是一直勇敢面对没有哭,得到了医生的点赞。同时,这也让我回想起了孩子去年的打针经历。

      是的,一年前她还不能这么镇静,那时娃3岁生病患了重感冒,去医院医生诊断要打针治疗。小家伙儿一听到妈妈转述的打针通知就开始恣拗,接着哇的一声大哭起来,叫着“不要,我不要打针!我不要打针!”,一边嗷嗷地叫一边泪流满面。因为学习和实践过正面管教的缘故,所以我有这个意识,当对面孩子的负面情绪妈妈最先需要做的就是共情和同理心理解。于是我蹲了下来,视线和孩子平齐,轻轻抚摸她的背和她的头,温和地对她说:“妈妈明白你害怕打针的疼。妈妈小时候也害怕疼。”,听到后,她搂住了我的胳膊,凑紧我说“打针疼,打针疼”。

       我轻轻地替她擦干脸上的泪痕,望着孩子的眼睛说“是的,疼,妈妈愿意和你一起去面对”。

        孩子回望了我一眼,眼泪还是像断线的珍珠在滴落,继续哭个不停。在那个当下,我听到我内心有一个声音在说“哎,都哭了这么久了,哭得我好心烦,她怎么这么没勇气”,“孩子一直哭,别人会怎么看我?”,是的,我们自己也会受到孩子情绪的影响,而变得情绪低落或烦躁,我们生怕孩子的哭声会影响到他人,给他人带来干扰和不便。

       旁边也有一个男孩在哭,家长一直不停地在告诫他的孩子“你是个男孩儿你不可以害怕,你要勇敢啊。”孩子还是在哭个不停。还有家长开始责备孩子:“你看你这个孩子,打针就一下下,没有那么疼,你不要哭啦!”,至始至终没有一个人能够到理解孩子的害怕。

      不知道你小时候有没有过被父母告诉害怕了但不可以哭的经历?你小时候有没有过在哭泣时被教导“你应该怎样怎样”的时刻?在那一刻,你是否会涌起一些更复杂强烈的感受?是否会质疑自己的内心感受和想法?当父母看不到你的害怕和担心时,你是否内心会涌起更多的想哭的冲动?

        面对我眼前这个哭的止不住像个泪人的小孩儿,我看到了一个3岁小孩的无助,生病非她所愿、打针非她所愿啊,作为一个被打针者她只是被动的,是不情愿的啊!我尝试走入她的内心世界,打针带给她仅仅是打针的疼痛么?不是的,还有让人无法喜欢的大夫(说打针就要打针,也没征求娃的意见嘛)、以及医院这个陌生的环境也让人无所适从,以及,面对她的哭泣大人不接纳不理解、急于让她完成打针的态度也让她感受到了压力和焦虑。她还只有三岁,这些不适的感觉对于一个3岁孩子来说还很难言语来一一表达清楚的,所以哭是她的一种自我表达啊!

       想到这里,我暗暗做了一个决定:允许孩子继续哭,而且我要和孩子一起面对这件事。于是,我带着孩子退到了一个角落里,和人群拉开了一些距离。我轻轻摸着孩子的背,说“看起来妞妞很伤心啊”,“妈妈一直在,妈妈愿意陪着你一起”“妞妞,你并不是一个人”。我就这样和她一起面对着她的情绪,又过了大概五分钟,孩子的哭声停住了。正面管教一直强调把对孩子的理解和支持给到孩子,我想这次在妞妞身上了是用对了。

        孩子平静了下来,我一边给她擦眼泪,一边对她说:“打针能帮助妞妞打败你身体里的细菌和病毒,咦,我听到妞妞的身体在说,这个事儿呀请妞妞批准,身体要尽快得到打针药水的帮助”。她对打针的被动不情愿似乎被我这句话给化解掉了,妞妞一听后来就说:“好吧,我批准”,并特意强调了“批准”这俩字的语气。

        但是,她还是没有行动,不愿意走进注射室。我想,孩子还没准备好勇气去面对打针这个事儿。我继续陪她站着,不动声色的做着工作,和她聊“妈妈愿意在打针的时候一直陪着你”,也和她聊打针的过程,“进去之后呢,妈妈会和大夫讲轻轻地打,他打针的技术比妈妈好。请妞妞坐着露出右胳膊,妈妈会扶着你。然后胳膊上会轻轻擦一下酒精棉球,凉凉的在皮肤上不会疼,然后针头扎进去的时候会有些疼,但是你轻轻数完123后,疼痛就结束啦”,我把即将要发生的事情给孩子仔细地说着,我希望这样的事前告知支持到孩子,让孩子心中有数、踏实不慌。没过多久,孩子愿意在我的带领下拉着我的手走进了注射室。

       从注射室走出来,我还看见一个爸爸使劲扯着一个孩子的胳膊要拉进注射室打针,孩子扒着门框,发出撕心裂肺的嚎叫,整个楼道都听到了。我真想对那个爸爸说,小孩子就是依靠感觉来形成对事情的最初印象的,往往很多时候事情虽然过去了,但是孩子的负面情绪如果没有被疏导出来,累积在一起,慢慢地就会变成孩子害怕的一部分继续影响着他,像疼痛一样在他的心里埋下了畏惧的种子。

     如果不及时处理这些负面情绪种子,在遇到类似情况,孩子很可能把感受和事情本身混在一起形成更多的畏惧,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拦路虎”。

     所以,对于一些经历了挫败的事情,比如,孩子骑平衡车摔了一次再也不爱骑,被小朋友嘲笑后再也不登台演出,在这过程中,孩子内心其实是无力的,负面情绪没有处理掉,留在了大脑的杏仁核里,在孩子的潜意识中就会留下了更多对失败、痛苦、困难的畏惧。

     所以,理解和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是多么地重要!它就像是在给孩子解绑,对他们的行为表现多一些体谅和理解,给予陪伴和支持,就是在给孩子们的内心松绑啊!就像正面管教提到:“孩子们感受好才能做得好”,孩子的内心轻松了,感觉好了,才能愿意去尝试新的感受和体验,而我们也才能真正在行动上支持到孩子。

    再说说勇气。有人会觉得不害怕就是勇敢就是勇气;而在我看来,真正的勇敢,并不是什么也不怕,而是在害怕后还能勇于前行。所以,我愿意给到孩子时间和空间,允许她和她的害怕恐惧待在一起,愿意陪着她一起面对。因为我知道,真正的勇气不是靠说教得来的,从不敢面对到愿意面对也是需要时间的,在孩子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妈妈的理解对孩子就是最好的支持,接纳孩子的样子不给孩子贴上胆小的标签,用耐心的陪伴去给孩子的能量罐加油,允许孩子的勇气和恐惧并存,最终才能真正支持到孩子走向勇敢之路。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打针聊聊孩子的畏惧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