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日记》:记录自然无雕饰的青春,看国学大师是如何炼成

文丨岚泪轩儿 

我要写回忆清华读书四年的经历,日记却缺了前两年的,成了一只无头的蜻蜓。虽然这两年的事情我还能回忆起来,而且自信还能相当准确,我还没患上老年痴呆症;可是时间的细节却无从回忆了。

——《清华园日记》自序 季羡林

“看女人打篮球,其实不是去不是看球,是在看大腿。附中女同学大腿倍儿黑,只看半场而返。”

网传的季羡林的日记摘录,最经典的便是这一句,大家笑称多少男生的心底秘密被季老先生一语道破。

季羡林的日记中,不单单是这么件事给说了真话,书中的全部内容都是季羡林于清华大学学习期间所写的日记,时间跨度为1932年8月22日至1934年8月11日,出版时并未对当时的“狂言”进行任何修改。

季羡林在该书排印稿校笔记中说:“我考虑了一下,决定不删,一仍其旧,一句话也没有删。我七十年前不是圣人,今天不是圣人,将来也不会成为圣人。我不想到孔庙去陪着吃冷猪肉。我把自己活脱脱地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

人过九旬,在回首看年轻求学时的经历,即使没有患上老年痴呆症,也几乎不可能准确得记得自己每天都做过些什么。唯有白字黑字写下的日记,才是最具体的生命的痕迹记录,再向我们诉说着曾经的年少轻狂,峥嵘岁月。

季羡林在2001年决定将自己1932-1934年两年间写的日记出版,时隔70年,季老先生谈起自己的日记,坦言“觉得比最近若干年写的日记要好得多”“我有点喜欢上这一些将近七十年前自己还是一个二十二三岁的毛头小伙子时写的东西”。

因为那时的季老先生心中毫无顾忌,能够做到真正的畅所欲言,真是怼天怼地怼老师,就算放在当下,也没几个人敢如季老先生一样说心里话。

一、我笔写我心,难免有披头散发之感,却有一种真情流贯其中

 三十日

现在上起班来,生活实在觉着太单调。早晨一早晨班,屁股都坐痛了。

晚上也没有什么东西,懒病大发,瞪着眼看桌子,却只是不愿意看书。

七日大风。

早晨一早晨班,屁股坐痛了。

九日

早晨本想多在床上躺一会儿,但因昨晚喝豆浆太多,半夜就想撒尿,现在实在再也不能忍了,于是乃起来。

十三日

过午考中世纪,一塌糊涂。

十八日

星期六第一堂的法文,就在今天,所以我早晨有四堂课要上,但是我只上三堂,因为我实在有点累了——被刷的是Winter。

上课腰疼屁股痛,看书头晕脑胀思不解,考试一塌糊涂求蒙对,怼天怼地怼老师,心所想,笔所记,我笔写我心,亦是最真实的少年求学生活。 

日记,原本是写给自己的看,记录着自己的生活琐事,内心感悟,不修饰文笔,不藏着捏着,只求一吐为快。

在《清华园日记》中常见如此,可见年少的季羡林先生对日记不拘于一格,依着自己的性格,既不难为自己百般无聊还需长篇大论,又不忘记在时间的长河里留下“我来过”的生活印记。

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8月6日看望季羡林为季羡林庆祝生日时说:“您一生坎坷,敢说真话,直抒己见,这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写日记,每天记自己所做,日子本是今日重复昨日,何来那么多事情记录,又或许遇上糟心事,懒散得不想动。 

执笔粗粗记下个大概,或者写个流水账,日后回忆起来,也不会觉得自己的人生被偷走数日。 

这才是写日记的真谛,看到季羡林的日记,不禁想起胡适的打牌日记。

7月13日

打牌。

7月14日

打牌。

7月15日

打牌。

7月16日

胡适之啊胡适之!你怎么能如此堕落!先前订下的学习计划你都忘了吗?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7月17日

打牌。

7月18日

看完这个日记内容,让人忍俊不禁,胡适,我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他的私生活也不过如此,迷恋打牌,一天在牌桌上厮杀,日记简单记为“打牌”,可是惜字如金。

和季羡林的日记也一样,都是随心所欲,但是不缺补不漏,即便是打牌,也好生记着,日后在回忆起来,也知道当日自己做了什么。 

看似好笑,实则是生活最真实的模样,寥寥几笔记录下的不仅是当下的生活,更是日后回忆曾经的最好的历史资料。

写日记,不要要求自己日更多少字,强迫自己写的,除了应付了事,更多的会对写日记这件事极其反感。如能像季羡林老先生一样,纵情所欲,坚持每天写下去,亦是生活的乐趣。 

二、坚持写日记,即使流水账记录生活,也能从质变到量变

四日

现在一天大都[部]分时间,都在无聊地上班。倘若不记,这一天也实在没有什么可记,记起来又觉得很单调,真没办法。无已,还是记罢——

季羡林老先生写日记,有好几百字的慨慨而谈,也有区区三两句的流水账,更有四字约“应景上课”,也有三字记约“在清华”。

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又或是求学茫然,生活拮据,更有对老师同学,对书籍和事实的见解,都及时记录在日记中。因为日记是写给自己看的,“狗血”一点也没事,“狗血剧情”也是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

写日记的习惯源远流长,从古到今坚持写日记的名人不少,曾国藩、邓小平、蒋介石、胡适等,都坚持写日记,其中属季羡林的最有趣,邓小平的最正派,胡适的最好玩,曾国藩则做到一日三省吾身。

曾国藩年轻时因为生活环境闭塞,他见识狭窄、观念鄙俗,性格上浮躁、为人傲慢、修养不好、虚伪、好色。这些俗人的毛病在他立志做“圣人”后,通过写日记形式,不断自我反省,用三十天戒了烟,用三十年,戒掉了其他更难戒的毛病。

日记的力量不可估量,坚持写日记,除了记录生活,还能看到不一样的自己。要坚持写日记,则不能因为各种原因给自己找借口断更,要养成好习惯,把写日记当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刚开始日记容易记成流水账,不要气馁,记总比不记好,慢慢加入一些生活细节、个人感悟和反省,让日记记有所用。日记,可以公开传阅,这样有利于旁人帮忙监督和提出改善意见,而非自己写,自己看,立下的誓言永远都只在纸上,没有监督自己实现。只需要坚持磨炼,从不断更开始,日积月累,流水账记录生活,也能从质变到量变。

三、勤奋求学,青春是块原料,精雕细琢制作成形

如果读书也能算是一个嗜好的话,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读书。

——季羡林

季羡林被誉为“国学大师”,精通12国语言,也是北大唯一一位终身教授。然而,季羡林却认为自己非常平凡,唯一的优点是勤奋。

这个优点从《清华园日记》中便看看出,季羡林在两年的日记里提到图书馆大约87次,提到的书籍和人物更是数不胜数。

校注者叶新教授花费5年时间,查证资料的记录文字达上千页,才精简选用了485条注解,对日记中的200多位人物进行索引。

在日记中,季羡林几乎每天都有读书,少则几页,多则看完一本书,泡图书馆,逛二手书市场,和同学谈论文学名著,又或者借书抄书,他笔不曾停,可见在学校学习期间,季羡林的勤奋刻苦。

在《季羡林谈读书治学》一书中,季羡林对于自己读书总结为:多而杂,经、史、子、集都涉猎过一点,但极肤浅,小学中学阶段,最爱读的是“闲书”(没有用的书),比如《彭公案》《施公案》《洪公传》《三侠五义》《小五义》《东周列国志》《说岳》《说唐》等等,读得如醉似痴。《红楼梦》等古典小说是以后才读的。

季羡林读书,没有强迫自己只读某一种类型,也不是随着自己个人感情色彩去读书,因为即使他不喜欢的作者,他也会拜读书籍,并且在日记中对书中内容进行终结点评。

《清华园日记》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不一样的季羡林,一个虽然有迷茫、有困苦,却仍然坚持不懈、勤奋进取的青年。

季羡林既没有家学渊源,也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只不过山东清平县里最穷的农家子弟。他从田间地头到学术的巅峰,清华大学的四年是季羡林一生的转折点。 

 通过季羡林先生的《清华园日记》,我们可以了解到国学大师的品格塑造是个长期的锤炼过程。他爱书如命,与书结缘,书能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希望,并且坚持写日记锻炼文笔,青春是块原料,在勤奋和努力中精雕细琢制作成形。

季羡林清华大学生活时代,是他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我们想要知道国学大师是如何炼成的,可以走进《清华园日记》,走进季羡林的大学生活,从中看大师炼成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清华园日记》:记录自然无雕饰的青春,看国学大师是如何炼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