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与复原

    创伤与复原,听起来就像是矛与盾的关系。这本书讲到了受伤与怎么处理伤口的事情。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出版的诊断手册,第一次列出创伤后应激障碍,将创伤事件描述为“超出人类一般正常经验之外的”事件。但难免偏颇,像家暴和其它形式的性与暴力,这些事件普遍发生在妇女身上的事,很难说是超出一般经验之外的。再扩大到中国近代的伤痕史,泱泱大国的自信力在洋枪洋炮的冲击下消失殆尽,战争,无疑也会留下难以弥补的创伤。

   人体在面对危险情况时,会有一个复杂而统合的反应系统,类似于动物的自我保护功能,像是我所知的,洗脸会让身体安静下来,心率缓和,以及遇到突发情况身体会冒冷汗,也就是这个系统包括身体和心智两方面。神经系统上,紧张感会激发交感神经系统,肾上腺素上升并处于警戒状态,就像处于危险情况中,人会下意识蹲下,尖叫抱住头,因为大脑发出了保护大脑的条件反射指令。这样的反应将被威胁的个体武装起来,全身动员以便应战或者逃脱。

    一旦这些行为徒劳无功,就会进入下一个环节,人体的自我防御系统由于被击垮而变得混乱无序。每一个可能或者类似于危险的信号都会引起个体的紧张与不安,并长期维持在改变后仍处在这样的应激状态,就算实际上的危机解除,仍然无法恢复正常。在一个世纪前让内(人名)就准确指出,歇斯底里症最主要的病理学特征即是“解离”,像一战中的士兵就曾表述过,虽然他与妻子睡在床上,仍觉得炮弹会炸掉他的床,白天看的面孔会误认为是阵亡的同伴,通俗点讲,就是时间是过去了,但是身体还替你记得。我有很长一段时间就是晚上失眠,脑子里嗡嗡地响,各种各样的的声音出现,思绪混乱,会陷入一种不自觉的紧张并感到被压迫,不管是自我的道德还是社会道德的约束。比如家族道德要让你做一个忍辱负重的儿子,无论发生什么都不可以反抗,或者可以表达,但是又只有很狭窄的空间。拿恋爱观这个来讲,有长辈跟我念叨说不能找比自己大的另一半,因为家族网上翻三代没有一个是女比男大的婚姻。凑巧我对象大我两岁,在跟爷爷通电话说到这事的时候,一向非常疼爱我的爷爷连忙劝我,于是我机智挂了电话,说有回去再讨论。这种情况还有更夸张,我的一个朋友出身在单亲家庭,她妈甚至说出来找什么男的都可以,但是要把全部钱管着,因为这样就算对方出轨自己还有钱。用错误的方法验证错误的行为得到的一定只是错误。类似这样的道德其实很狭义,只是一个范围内所认为合适,对的标准,而不是什么大丈夫能屈能伸,君子固穷,而这种冲突产生的应激反应正是人体失衡的表现。

    在跟一个爸爸聊到孩子这块的时候,他说有时候会父母身上的行为会不自觉地出现在自己身上,这便是弗洛伊德提到的“重复性强迫冲动“。这种重演的吊诡之处在于即便是有意识地进行,即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事情,但还是会有不由自主的感觉,即你不知道你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所以弗洛伊德被迫用”死亡本能“的概念,大多理论家拒绝接受这样的二元论解释,但同意前半部分的解释。他们推测,创伤经历的不断重复再体验,是一种身体想要痊愈却徒劳无功的企图。让内认为受创者无法吸收消化这样一种创伤,于是有这样一种需求,将创伤同化吸收和清算了结,有点让我想到,人类从历史学到的教训是永远学不会教训。

 读书杂感(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创伤与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