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京莹写给父亲的家书 | 知其不可而为之

20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这是一场惨烈的战争,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本就苟延残喘的中国狠狠的一击。因为大清王朝的腐败,无数有志之士为此葬送了生命,年轻的海军将领陈京莹,亦是其中一员。

陈京莹,字则友,福建闽县人。光绪七年考入天津水师学堂,十三年,随林永升赴德接带经远舰,二十年,升任都司。不久,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作为一名海军战士,陈京莹深知中国之劣势,在战争前写给父亲的家书上曾写到:“以儿愚见,陆战中国可操八成必胜之权,盖中国兵多,且陆路能通,可陆续接济;但海战只操三成之权,盖日本战舰较多,中国只有北洋数舰可供海战,而南洋及各省差船,不特无操练,且船如玻璃也。”

维新之后的日本,早已不再是当年依附中原存活的岛国,他们有能力摧毁一个封建自闭的国家,也迫切地需要一片能够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丰富资源的土地。海军士兵们明白,虽然因为太后大寿,朝廷不欲开战,但照此情形,一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时间早晚罢了。他们也知道,大清水军的实力远不足以抵抗日军,但即使如此,国家有难,身为将士,必须挺身而出。

“北洋员弁人等,明知时势,且想马江前车,均战战兢兢,然素受爵禄,莫能退避,惟备死而已。”一直拿着国家的俸禄,也就没有了退路。

于是陈京莹又写下了一封近似于遗言的家书。“兹接中堂来电,召全军明日下午一点赴高,未知何故。然总存一死而已。”最坏的结局也不过如此了,大丈夫自当心系国家,何惧生死?“兹际国家有事,理应尽忠,此固人臣之本分也,况大丈夫得死战场幸事而。”只是家中尚有年迈父母,此不孝之实,却再也无法弥补。还好弟弟们都已长大,可以供养父母,也能稍微慰藉丧子之痛。信的末尾,陈京莹语气略带哀求:“伏望勿以儿为念。且家中上和下睦为贵,则免儿忧愁于地下矣!若叨鸿福,可以得胜,且可侥幸,自当再报喜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若能得胜归来,再承欢膝下。

前几天在《见字如面》上听到这封家书,十分感动。不光是感动于陈京莹的忠孝,还有他言语中流露出的责任感,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

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记录甲午海战的电影,猛烈的炮火,大片大片的烟霾,还有混杂着血迹的海水,一切都让人震撼。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士兵啊,如何能不知道这是一场胜算极小的战役?可是他们,依然义无反顾地冲了上去。不仅仅是因为拿着国家的俸禄,更是为了还在家中守候的亲人,有国才有家,这也是他们拼了命也要坚守这一方土地的原因吧。

甲午战争的惨败,使中国从此走向了更深重的灾难,不过也引发了更多人的思考。站在今天来看,其影响究竟是好是坏,也无法下一个定论。只是非常惋惜在战场上牺牲的那些人,这一场战争,我们本可以赢的。

敬启,文自水墨青花

天涯海角,唯望君安

你可能感兴趣的:(陈京莹写给父亲的家书 | 知其不可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