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余映潮学研读教材(一)

蒙田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

如果不是在“名师优课”的公益课堂再次聆听余映潮老师的讲座,我大概不会意识到自己对于语文、对于语文教学还有那么多的无知。

“板块式教学”“主问题设计”,我曾经以为这就是余氏教学的全部。我的认识当然是浅薄的。50岁才开始上公开课的余老师,教给我们的首先是研读教材、设计活动、扎实训练的教学基本功训练方面的启迪。

余老师主张:“语文课开始的第一秒钟就应该是在学习语文。”所以,无论是他的课堂,还是他的讲座,都干货满满,无一冗言。跟着记笔记,即便到了郎朗弹奏《野蜂飞舞》的节奏也来不及。索性停下笔来静静地听,最终留在脑海中的,才是感受最深刻的吧。而这“最深刻”的印象,首先是余老师对于教师研读教材能力的重视。

余老师说:“课文研读能力是语文老师的半壁江山。”教师的教材研读能力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所以他一直在各种著述、各种讲座中反复强调,青年教师首先要练就的教学本领是研读教材的本领,优秀语文老师自我训练的第一基本功是研读教材的功夫。

余老师本人,就是下苦功夫对教材深耕细研的典范。从对初中语文教材整体特点的研究、各个阶段能力训练点的把握到单元教学要求乃至每一篇课文教学资源的发掘,其完整、系统及深入程度,都令人叹为观止。单是一篇《春》,他就从用词、句式、手法、章法等方面发现了雅词、叠词、含情反复、丰美语感、以人衬景、化静为动、分区描写、以虚衬实、五觉写景、概写细写、由叙而议、以实而虚等近二十个教学资源,用以设计两三个课时的语言活动也绰绰有余。《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这样简短浅易的寓言,他仅就表达手法就提炼了“以神喻人、对话展开、心理刻画、白描手法、留下空白、叙议结合、蓄势急转、戛然而止”等教学资源。

而这些资源是怎么来的呢?来自于艰苦地阅读和积累。余老师曾说过,自己是一个追求“量”的人——“用‘大量’来显现‘力量’,用‘大量’来表现‘深入’,用‘大量’来表现‘韧性’……用‘大量’表现对课文极其认真的反复研读。”《春》的教学研究,他认真研读了徐宏声、于漪、王曼筠、王松泉、王聚元等名家的赏析论文和课例设计;他为我们呈现的的《记承天寺夜游》课例简约丰美,被誉为课堂教学的“神品”,仅对其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的研读欣赏,就积累了4500字的资料;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句解”资料,有17000余字;18天时间写出18篇角度各异的《孔乙己》赏析短文……这些数字,是不是更加令我们望洋兴叹?余老师说,他是用最笨的方法做学问——做笔记、记卡片。正是这“最笨的方法”,成就了他知识积淀丰厚、学术味道浓郁的课堂深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跟着余映潮学研读教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