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的一生之敌

子有一天下班回到家里,

看见桌上赫然有一份披红挂彩的礼物--一头乳猪。

当问明白送礼的人是谁后,

子的思绪不由自主的飘向几十年前。



那时子才十七岁,母亲刚刚过世。

鲁国的权臣季孙氏设宴招贤纳士。

当时鲁国的国政由三桓(季孙,叔孙,孟孙)把持,其中季孙氏又是最大的权臣,

春秋时期都是贵族世袭。如果没有投胎在贵族家庭的话,

对于底层的人来说,进入权臣家中从家臣做起,

是通向高阶层为数不多的通道之一。


子的先祖是宋国的贵族,虽然到了父亲叔梁纥这一代已经没落成小官了,

但是怎么说还是士的阶层。

想到这里,子兴冲冲的赶往季孙府邸。

走到季孙府邸的大门口,子正闷着头往里进。

没成想阶梯上一人叉着腰,一声暴喝:

“你这小子,这是季孙府招待读书人的宴会,你可不在邀请之列啊!”

子毕竟还是年幼,被人当面羞辱,

只能怏怏地回去了。


这一喝不要紧,

从此也引出了一个和子一辈子有瓜葛,

也堪称一生的“敌人”

--阳虎




阳虎,姬姓,名虎,字货,

所以又名阳货。

说到阳虎,确实是春秋时期的一号人物。

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来形容,

那就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是后来评价曹操曹孟德的,

但是放在阳虎身上分毫不差。


阳虎在子年幼的时候就已经是季孙氏的家臣了,

凭借自己的实干能力,不但把持了季孙家的大权,

后来更是以家臣的身份把持了鲁国的国政,

连鲁国国君和三桓都得看他脸色,和他签订盟约。

是开创了春秋“陪臣执国命”的标志性人物。


一个曾经根本看不上子的人,

现在怎么又想起送礼物来了呢?


只因阳虎在鲁国已经挟季孙氏把持鲁国国政,

已经不满足于在季孙之下,而是要除掉三桓,取而代之。

这件大事,太需要人才了!

而此时的子,周游列国,已经是国际知名的大学者,成就斐然。

阳虎有意邀请子出来做官,辅佐自己。

但是碍于几十年前结下的梁子,

不好意思明说。

所以阳虎想到子最重视的“礼”。


当时的“礼”规定:大夫送礼给士,士是要亲自登门拜谢的。

于是阳虎趁子不在家,送了一只乳猪,

然后颠颠的等着子上门拜谢。

子呢?

于公于私,他都不愿意见到阳虎。

于是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也挑选了一个阳虎不在家的日子,上门答谢。

没成想,竟然在路上与阳虎不期而遇。


于是阳虎招子过去,发生了以下的对话。

阳虎:“来,我问你几句话,自己有一身本领,却听任国家糊里糊涂,这是仁吗?”

子答:“不是。”

阳虎又问:“喜欢做官,却屡屡错过机会,这叫聪明吗?”

孔子答:“不是。”

阳虎笑了,悠悠地说:“青葱岁月,马上就会成为过去,时间可不等人啊。”

孔子叹了一口气说:“好吧,我同意出来做官。”


应该说纵观孔子的一生,

无论是面见君主,还是受困于陈蔡,甚至于被围攻于匡地,

始终是受命于天,举重若轻的大师风范。

唯独在阳虎面前,

子始终束手束脚,不能挥洒自如,

这也算是幼年留下的心理阴影吧。


子承诺出仕后,并没有立即出山。

果然一年之后,阳虎驱逐三桓取而代之的计划败露,阳虎不得不被迫逃亡到齐国,最后到晋国赵简子。

而阳虎也确实是个实干型人才,在赵简子麾下帮助他取得了晋国的霸业。


不过子和阳虎的缘分并没有终结。

孔子周游期间,一次路过匡地。

以前,阳虎曾经暴打过匡人。

因为子的长相和阳虎很相似。

匡人听说后,以为阳虎又来骚扰,就将孔子拘留了起来。

五天后,在众弟子的帮助下才脱险。

这段经历,历史上称为“匡地之围”。


子在晚年修订春秋的时候,把阳虎定义为“盗”(窃国政,窃国宝)。

从此阳虎也逃不过后世对他的口诛笔伐。



感想

纵观阳虎和孔子的一生,这对一辈子纠缠不清的“敌人”,

有相似,又有不同。

他们都来自底层阶层,都不满社会,都想改变现状,但采取的方式截然不同。

阳虎是实干型人才,妄图通过掌握实力,以暴制暴掌握国政。原则对他只是一纸空文

而孔子的选择则是另外一种。他试图用温良恭俭让,用礼和仁来重新塑造国家和人民。

孔子也爱做官,也有很多机会。

如果愿意抛弃自身的道德准则和做人原则,孔子应该有很多机会做大官。

然而为了理想和原则,孔子宁愿放弃这些机会。

“道不同,不相为谋。”

这也许是对这对一生的“敌人”的最好描述吧。


感想二:

阳虎这种重利益,重实际的实干型人才,

在鲁国,阳虎陪臣执国命,几乎造反成功;

在晋国,阳虎却规规矩矩,帮助赵简子实现霸业。

子当然可以说他是盗,但鲁国的国君和季孙不应该好好反思下自身吗?



《论语·季氏》--“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你可能感兴趣的:(子的一生之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