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意味着面对混乱

——艾莉森·高普尼克《园丁与木匠》摘要之二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人类和动物一样,都是按照本能、习惯和传统来养育孩子,直到20世纪中叶,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养育孩子变成了一项专业技能和一个吸金效应巨大的产业,这就是今天流行的教养(Parenting)模式。

中产阶级父母是教养模式的有力推动者。他们把学习和工作模式套用到养育孩子上:设立明确的目标,并相信它们可以被教导得越来越好。

让人失望的是,不管从宏观还是微观上看,教养模式都是失败的。就美国而言,中产阶级投入巨额资金在教育上,美国的婴儿死亡率和儿童贫困率却在发达国家居于榜首。教养带给家长无尽的焦虑、自责和挫败感,带给孩子的则是源源不断的压力。

养育和烹饪面临相似的悖论。我们越是刻意控制饮食,就越不健康;越想让孩子拥有快乐和成功的未来,孩子就越不快乐。最注重饮食健康的社会,肥胖率最高;最看重养育的社会,儿童贫困率反而高居榜首。

种种现象都表明:教养模式是一项糟糕的发明。然而,简单回归传统也不太可能。

精细的教养不能决定孩子的未来,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投入这么多时间、精力、感情和金钱来抚养孩子?

答案是因为孩子需要。

混乱是童年的主旋律。日常生活中,混乱往往让人抓狂,但是从发展和演化的角度看,混乱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自然选择就是最好的例子,随机突变带来了适应性。人类生出特点各异的孩子,才得以适应千变万化的自然和文化环境。

人类的发展策略有两步:先随机生成多种可能性,再保留可行的选项。但我们并不会完全淘汰失败的选项,而是把它们储备起来,为新环境和新问题做准备。

这个策略很成功,但是也有弱点。混乱和高效是矛盾的,探索和生存需要取舍。

人类解决这个弱点的办法是“找爸爸妈妈!”父母给孩子提供一个受保护的、需求可以被持续且无条件满足的幼儿时期,他们就获得了混乱、变化和探索的空间。

表现遗传学的研究表明,基因对体貌和精神特征的影响十分复杂,就像蜿蜒曲折的十万八千里长征。其中,最重要的一段路叫作基因表达。在童年时期,人的基因可以被启动或关闭,从而显著地影响成年后的性格。这一开关正是由成长环境决定的,哪怕是很小的因素,比如养育质量,都会起作用。总之,先天的基因特点和后天的不同经历共同决定了基因的表达。不仅如此,遗传还决定了孩子是否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在行为遗传学中,非共享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出人意料的强烈影响。这意味着,哪怕是兄弟姐妹,长大后也会截然不同,并且无法预测他们之间的差别。这些研究表明,多样性和可变性是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

大脑的生理发育过程也决定了,年轻的大脑天生就要探索,成熟的大脑则负责运用。

每一代孩子都带来新的可能性,这意味着为人父母的意义也在不断更新。无论孩子拥有什么样的特点,我们都会无条件地爱他们,尽己所能抚养他们。这为多样性创造了条件。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人父母意味着面对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