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想躺平,不妨一读陶渊明

自从疫情后,居家生活成为主流。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躺平”,选择了回归自然、淳朴的田园生活方式。

然而,残酷的经济现状,又让不少人犹豫不决,人到中年,到底是在该大城市里疯狂内卷,还是回到小城市混吃等死呢?

一千七百年前的一个清晨,有人做出了一项惊世骇俗的决定--辞官隐居。这个人,就是了中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陶渊明。

由著名文学评论家、文史专家李长之创作的《陶渊明传论》,以陶渊明一生的诗作为肌理,以其生平为血肉,为读者勾勒出一个形象立体的陶渊明。


说起来,陶渊明的起点要秒杀当今的大多数小镇青年,他的曾祖陶侃出身寒微,却凭借自己的努力,位列大将军,掌管八州军务;他的外公孟嘉,也是当代大儒,其为人好读书,淡泊名利不落俗流。

这样的家族基因,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陶渊明的人生观。八岁那年,陶渊明的父亲去世,十二岁那年,他的庶母去世,二十岁时其家境已经沦落为贫民阶层。

这时候,以其曾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深深地影响了陶渊明,他在《杂诗》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有志青年建功立业的豪情,跃然于眼前。

当时的东晋王朝,老庄思想盛行,陶渊明也未能免俗,受道家思想的熏陶,他很早就喜欢自然,在给朋友写的信中,他这样写道:“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


自二十九岁步入仕途后,陶渊明看到的,却是尔虞我诈相互倾扎,这让他不由得生出建功立业,救济万民苍生是何等艰难!

尤其功勋卓著的好友刘敬宣,最后落得无端被解职的下场,更令陶渊明心灰意冷,自此以后,他入仕的政治热情再也没有猛烈迸发过。

最后一次出任彭泽县令时,督邮的到来,使他积于胸中多年来政治抱负未遂的愤怒与痛苦,彻底爆发而出,“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世人皆羡慕陶渊明,常常因内心少了一份恬淡从容,却活不成陶渊明。

世人均知“有舍有得”,真能“舍得下”的却微乎其微。

少年时为了理想,中年时为了生活,该入官场便入官场;官场让他别扭、不如意,说退便退,一切皆是顺从内心。


陶渊明舍下了官场的功名利禄,才得到了后世的岁月静好。这份“舍得”,更大的智慧在于:不苛求,不盲从,不将就,不屈从。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其实这世上的每一个人,都不过是匆匆的过客,就像夏夜里的流星,倏忽而逝。 

与天地的恒久相比,人生不过一瞬。你的生命能否在这倏忽而逝的一瞬发出光芒,完全取决于于你对生活的态度。

遵从自己的内心,尊重生命敬畏自然,你的任何决定,都将是最正确的决定。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到中年想躺平,不妨一读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