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课(三)

听了徐杰老师的几节课,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课堂活动,足以让每堂课立体起来。犹如齐白石先生的画作,让画里的每一种生物都活起来。

如果说原来的碎问碎答是趴着教书,那课堂活动的加盟就让语文课站起身来。

王君老师推崇的“眉清目秀”的课,就是眉眼清晰,苗苗条条,不赘肉横生。和徐杰老师一直建议的用活动撑起每堂课,应该是一个念想。就是要语文老师学会“断舍离”,抓住重点难点,用语文活动撬动学习点,而不是琐琐碎碎的你问我答,你再问我再答,你继续问我继续答,一直到你不问为止。骨架清晰,眉眼清晰,不就是美人一个嘛。

忽然忆起,自己二十多年的诸多教学片段,真是汗颜。虽多年寻寻觅觅语文高效之路,多少有了一些心得,只是仍处于迷迷茫茫之中。有了“初极狭,才通人”的勇气,走着走着,却没有了“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惊喜,当然也无法见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宁静之美。曾浪费了师生的多少时间,曾曲折了师生的多少路径,曾枉费了师生的多少生命……真的无从计算。语文,原来就这样立体,就这样清晰,就这样明朗,就这样轻松。只要寻得路径,真的能走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

原来自己的一些创意点都是零零散散的,有了徐老师的讲解,竟都渐渐串将起来。用语文活动建构课堂,课堂就不再是一个“死”的点,而能串成线,编成网,使知识能力情感骨血相融。

尊重教学规律(层次,逻辑),尊重文体特点(不要一个模式打遍天下),尊重每个文本(无论教读课,还是自读课,静心解读作者的语言密码,寻求打开文本的钥匙),尊重每个学生(教学相长的前提和保障),更要尊重自己的教师身份(教师自身素养是课堂高效之根基)。

具体来说,要“聚焦”文本问题,且要把主问题以活动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而非把问题直接展示出来,这是徐老师一直期待的改变,这也是我们最应该的改变。思维方式不变,一切都无从谈起。

几个活动之间要有内在关联,不能你是你,我是我,互相割裂。这就要深究文本,找到问题的内在逻辑,久之,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是课堂活动的重要一环,却往往是老师们最容易忽视的。研究文本语言特质,通过比读、演读等方式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是必要的,更是必须的。

审美,文化的熏陶也可以通过课堂活动去实现。合理利用插图,描绘情境画面,适时资料穿插等都是有效路径。

无论是怎样的思维风暴,都必须依托课堂实践去落地。

期待简约的语文课,瘦身的语文课,期待更美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悟课(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