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说,这个时代的上行通道已经关闭,无论年轻人怎样努力,都赶不上资产丰厚者积累财富的速度。但当我们反向思考,先看下行通道是否关闭,就会得出结论:既然一直有人下行,那一定也有人成功上行。
这是百万畅销书作家蔡垒磊在《上行:可复制的突围之道》中的观点。作为依靠自由、实现财富自由的85后,他的经验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也更有借鉴意义。
蔡垒磊是85后,生于普通家庭,经父亲建议考公务员。在工作之余,他做自媒体,分享投资、管理方面的内容。32岁左右,他辞去稳定工作开始创业。如今他已经实现财务自由,随时有退休的自由,只因为热爱而工作。他将这些年突破上行的经历、思考和总结融入这本《上行》,毫无保留地分享。
他说:你要相信我。我没有优越的家庭背景,也没有天生就超越他人的硬件,如果我可以上行到今天的状态,我觉得你也可以。
我在理财中常听说这句话:你只能赚到你认知范围内的钱。一个人的认知升级一定要先于财富,若是晚于财富,那么财富怎么来的,还会怎么失去。
所以,我们蜕变的前提是观念的刷新。开启上升通道第一步,先升级认知比如何执行更重要。
01 上行不等于赚钱
曾有个著名的故事:
一个亿万富翁到海边度假,看见一名渔夫在海边悠闲晒太阳。富翁问渔夫:为何不多钓些鱼,换一艘更大的船,捕更多的鱼。渔夫问:然后呢?富翁说:还可以再多买几艘船,然后开公司、雇员工,赚很多钱再把活儿包给别人,自己到海边度假。渔夫笑着说:我现在不正在做吗?
渔夫和富翁的状态真的一样吗?显然不是。度假ing的富翁身心自由,而渔夫是有生计压力的;富翁可以选择第二天再去撒哈拉度假,获得不同体验,而渔夫大概率还要钓鱼谋生。
富翁在获得名利之后,获得最本质的稀缺物——更大的人生自由度。
每个人的生命自由度受到三种限制:所在社会的规则、自身的客观条件、大脑的主观意识。比如富翁的金钱,让他在社会规则下,能置换到想要的各种资源,但如果富翁没有适配的主观意识,也没法拥有高质量的生活体验。
如同电影《美人鱼》中邓超扮演的富豪刘轩,常常歌唱:无敌是多么的寂寞。财富究竟能不能带给一个人更好的生活体验,还得看这个人的精神世界是否丰富。
龙应台曾说:孩子,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上行不仅仅是赚更多钱,而是一个通过提升自己的客观条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从而让生命自由度不断提升的过程。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上行需要在时间掌控、社交、影响力、赚钱、投资五方面综合提高。成为全方位更好的人,才会像“黑洞”源源不断吸引金钱和机会。
02 打破“普通人陷阱”
上行最难的是什么?是暂时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依然付出成本,只因这是目前可能上行的最优选项。
我有位闺蜜非常爱看书,大学时她在床上挂张纸,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读书量。她对社团、学生会组织都不感兴趣,甚至常翘课去图书馆,也会拒绝陪我玩,把大部分时间泡在图书馆。
有人觉得她那样是“书呆子”,她也曾自我怀疑。但时间赋予坚持意义,毕业后她从报社辞职,成功转型成为专职读书人、作家,又将她十年读书百余本的经验整理成“吸血鬼读书法”,靠读书早早赚到人生第一个100万。
你是否愿意为概率性不确定收获,持续付出代价,是上行之路最大的困难。这种付出不是赌博性质的以小搏大,不是成瘾性的无法自拔;而是成年累月的反人性的一种付出,就像这位朋友坚持一本本翻书。
这条上行之路,还不符合社会普遍价值共识,因此不被看好:只读书却缺乏实践,不是死读书吗?辞去报社相对稳定的工作,去做一名专职读书人,这能养活自己吗?
如果朋友不敢跳脱这个枷锁,怕被群体非议而去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就不可能跳出普通人的圈子。每个社会都有符合大部分群体普遍价值共识的枷锁,不符合这套价值体系的人往往会遭到群体排斥,这就是“普通人陷阱”。
一位朋友高考后进了一所专科学院,毕业后他不满意能找到的工作,毅然决定考985、211院校的研究生。当他告知班主任,得到的是绝无可能的不理睬。他离开家在目标院校旁租房子复习,考一年没结果,又考第二年,成为该专科学院历史首位、从专科考上名校研究生的毕业生。
想打破普通人陷阱,就敢于走不一样的路,设定坚定的目标,要有强大的内心去承受别人的排挤和负面评价,建立自己的评价体系,还要独自熬过“暂时无法证明这条少有人走的路是对的”的黑暗期,才有突围而出的可能性。
03 自学才是真正的竞争力
蔡垒磊说,每当有读者问他关于“上行”的建议,他第一项看的就是,这个人平时在干什么,下班后在干什么。
一个人如果在工作之余,再认真地多花4小时在上行之路上,做工作相关或其它有正面影响的事,他的成长速度是只在上班8小时内努力的人的2倍,不是多出50%,而是100%。
因为在马太效应的影响下,更努力的人和其他人的差距会逐渐拉大。两个初识状况差不多的年轻人,差距渐渐会是原来的2倍、3倍,甚至10倍以上。
工作之余继续努力做有益于发展的事,并不是要完全放弃娱乐,或者永远工作,而是有所平衡。当不得已加班时,不必急着排斥,去肯定当下付出对个人价值的赋能;当娱乐带来的边际效用几乎无法带来幸福感时,转向另一件对人生有正面意义、个人也不太讨厌的事情,积累一点点的进步。
工作之余的自学是人生真正的竞争力。华中师范大学戴建业教授曾说,许多人在大学毕业后就不再看书、停止学习,他们的思想就停留在了大学时期,再也没有拓展。
人和人的最大竞争,往往不是确定性题目下的竞争,而是在复杂的环境面前,能洞察当前问题是什么,有什么可选项,以及是否有能继续解决问题的毅力。
愿意终身自学,才是社会竞争中最有用的能力。这决定你能比他人付出多少倍的有效积累时间,有可能被多少不确定的机会覆盖。
同时,当我们在学习新技能和思维的时候,第一受益人一定是自己,因为我们在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让自己成为了充满无限可能性的人;然后才是给他人带来价值,继而通过金钱或影响力得以体现。
04 日拱一卒,乌龟能追上兔子
龟兔赛跑人人耳熟能详,想要上行,就要超越自己,同时超越身边的其他人。
听起来很难,但实际上,个体间的差异绝没有龟兔那么大,况且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并不高,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劣根性”,比如惰性、坚持等,只要你多努力一点点,你就有可能进入比例更小的头部去。
时间是超越的最大秘诀。做一个有目标的长期主义者,站在时间这一边,持续做对的、擅长的事情,就有机会超赶大部分人。
很多人在半途中,看路似乎还有很远,觉得走得太慢就容易泄气,一泄气就容易放弃,最后真得追不上了。但实际,我们的进步比预想更快,别人的衰退也比预想要快。
只不过这种进步和衰退,在某个契机才会在前端显示出来。一旦遇到机会能一次性获取回报,我们将其平摊到每一天,才会发觉自己的成长效率是非常高的。
想想公司里那些擅长划水的同事,你和他的差距在一次项目上不会有体现,但一次次项目累计,当机会降临时,独当一面的你就能把握更好的机会。那些你一路上甩下的同行者,追上你的机会将越来越小。
蔡垒磊在《上行》中指出,个人的发展往往是突然爆发型的上升曲线,前期的付出收益比是较低的,但经过一个转折点a,可能是积累而上的台阶,也可能是一次意外机遇,可能回报突然会翻倍,后期甚至迎来质的飞跃,进入收益的新境界。
而最容易让年轻人感到焦虑的时期,就是a之前的积累期,因为看不见明显收获。一旦坚持下去达到a阶段,关于上行的努力就不再需要消耗意志力去坚持,而是变成一件自发性的成长;但在a之前放弃的人,就无法看到之后的风景。所以,在a之前,像乌龟一样坚持前行就好。
05 反复横跳是成功的捷径
有时长期坚持没有质变,只有细水长流的回报。那有没有上行的捷径呢?作者强调,要等你具有了上行的基本认知后,再使用这个捷径——反复横跳。
在传统认知中,我们更信奉忠于一家公司,从小兵到组长,从组长到经理,从经理到总监……一路升上去,看能力等机遇。但如果机遇迟迟不来,我们可以试着主动出击。
许多公司的空降兵往往会获得更好的待遇;部队里很多艺术家、体育健将被特招入伍,更容易拥有较高级别;演艺圈不少明星能轻而易举链接商业大咖,并深度参与某些项目;做记者时,我能够平行采访的科学家、企业家,但我转型进入公司后很难结识接触到最高级……
这是因为在一个领域内,纵向对比很容易,但是横向对比很难。比如到底是央视记者更牛?还是上市企业老板更牛?
利用横向对比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多次横跳完成上升。比如张三在互联网大厂当主管,当他想直接晋升更高层级很难。如果此时一家规模稍小的公司缺少同业务的总监,张三横跳过去可能不算升迁,但如果张三在总监位置做出成绩,可能就会有另一家互联网公司更高级别的位置向他招手。
在一家公司内,提拔平调往往一眼看得出来,但如果是横跳,许多事情就模糊了,也就有了轻松进步的空间。
在横跳的基础上,要通过积累不同平台上积累的独特资源,形成自己的独特竞争力:拥有别人没有的人脉资源,解决过别人没触及的项目,掌握别人没有的技能等等。
让自己每一个经历的平台,不只成为自己的阶梯,更要赐予自己一件武器,成为自己本身的力量。每次横跳积累一点优势,用不了太多次就会发现,之前离得很远的问题,已经近在眼前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