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两语:苦夏

     

立秋了,中国古代先人发明的农历24节气真灵,立秋前一天,也就是昨天,天气骤然降了5、6度,下起小雨。虽然我住的京城东北方向雨量不大,但全市性的降温已成定局,历时1个多月的炎热难耐的苦夏似已过去。

      本人不谙气象学,也无精力耗费时间,翻阅资料去考证北京半个世纪以来的气候历史变迁,只是从常识上讲,知道这些年来,北京的气候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有些年份夏天热些,长些,甚至还发生个别天数的高温极限,而有些年份却热的比较平淡。说夏天不热是天方夜谭,北京地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大体四季分明。

      说是历史以来温度变化不大,但从个人体感上,觉得夏天比以前还是热了。写到这儿不由使我回想起少年时期对夏天之热的感受。

   

那时候,身体正处于成长阶段,浑身散发着年轻活力,不知疲倦,除非是感觉肚子饿了,需要点补点儿吃的,而对于气候变化给自己的感触,可以说是冷暖不知,处于半麻木状态。天热,穿什么?就是一个裤衩、背心,四年级前衣服脏了,大人不说,不知道脱了洗,实际也知道脱了就光膀子,汉衫是上学穿的,在家穿也捂得慌,不如不穿挺利索。天热,耽误玩儿吗?正值暑假,和发小们不是去小红门、小五基一带农村去捡枣,就是去天坛公园满处疯跑,或是去琺琅厂后面苇塘游野泳。尽管是头顶烈日,汗流浃背,浑身晒得黝黑也不觉热。现在孩子们出去都带瓶水,要不买水喝,那时的我们那有这些,出去基本不喝水,实在渴的不行,找个自来水笼头一灌了事。天热,吃什么?芝麻酱面过涼水,再啃条黄瓜是最好的晩饭,买个黑蹦筋西瓜在涼水桶里泡上两钟头,切成块,吃起来倍儿甜。家离食品厂近,常有拉人造冰的三轮车路过,悄悄跟在后面拿砖头敲下几块冰下来也能降温解暑。当然三分一根红果、五分一根奶油冰棍,吃起来也能清凉一阵。所以说,天热丝毫没有给孩子们留下什么难耐难熬的痕迹,相反却多了其他季节不曾有的快乐。

   

话再说回来,夏天之热的感觉变得真真切切,应该是人上了岁数以后的感受,之所以如此也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人老了,基本体能退化,承受力下降,对外界稍有风吹草动便不适应,尤其有些身体不适的,平时都难受,何况炎热的气候,更觉受不了。二是生活条件变化了,现在天气再怎么热,只要是在家呆着别出去,空调一开桓温定在25度,凉爽宜人,打开冰箱想吃点什么尽可由人。除了起早散步捎着买菜,整天都可以躲过日头暴晒尽享夏日清凉。如果必须要外出,头顶烈日,顿感冰火两重天,体感差异太大,只怪天热的出奇烦人。

      暑天说热,也是对热的一种正确认识,热天正是减肥的大好时节,有不少老年人不畏热浪滚滚,依旧该干什么干什么。所以不管气候变化给个人生活所带来的是利还是害,只要我们能顺应他,一切皆不在话下。毕竟我们是自由人了,不用再去迎酷暑战三伏,不耐热的人,尽可老老实实在家,或在海边、山间躲过这一阵儿,到三个热老虎过去,等待我们的将是秋高气爽凉快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言两语: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