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心理咨询师陈海贤老师的著作,海贤老师以前是浙大的心理学老师,从浙大离职后,成立了自己的心理咨询室,独立开展心理咨询业务。本书的内容是海贤老师多年工作的心血沉淀,主要以人的发展为主题,介绍了人的一生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应该如何做出改变,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说到改变,我们每个人都不陌生。每个新年伊始,大多数人可能都会列出很多新年计划,兴致勃勃地告诉自己今年一定要改变。然而,没过多久,很多人的新年计划就被搁置起来了。然后过一阵,兴致又来了,又开始做计划改变,最终有放弃。如此周而复始,这是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不是我们的决心不够,而是没有掌握好的方式去改变。本书作者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改变方法,我是这些方法的受益者。所以,把这本书的内容也分享给大家,让我们一起踏上改变之旅,做更好的自己。
一、你有选择的权力
说到改变,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力。改变的主动权一直在我们自己手里。承认这一点,是改变的前提。但很多人可能并不认同,他们觉得自己没有选择,为了生活不得不选择当下的生活方式。
诚然,生活的压力可能会让我们在某些方面的选择受限,但选择的主动性依然在我们手里。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就为我们做了很好的展示。Andy即使身处监狱,也依然没有放弃自己,在想各种办法逃离监狱。如果他只是单纯地认命,不做出任何改变,那他地人生就会一辈子待在监狱里。
当你告诉自己不行的时候,你已经作了选择;当你待在一个只能满足温饱、没什么前途的公司的时候,你已经作了选择;当你用拖延躲避工作压力的时候,你同样作了选择。改变是一种选择,不改变也是一种选择。你为自己不改变找的所有借口,比如没钱、没时间、太麻烦、没必要……统统都是你的选择。
甚至连你告诉自己“我没有选择”,也是你的选择。把对选择的控制权拿回到自己手中,这是开始发展与改变自我的前提。
二、改变的本质
在每个人身体里,住着一头大象,和一名骑象人。大象代表着我们的情感,骑象人代表理智。对于改变而言,理智提供方向,情感提供动力。我们想让行为发生改变,就需要骑象人指挥大象,往正确的方向前进。
但往往骑象人的力量不足,很难驱动大象前进。大象有时候很难看到理智带来的好处,所以改变很难发生。比如我们都知道跑步能让身体健康,但为什么更多人愿意躺在沙发上刷短视频,也不愿意穿上跑鞋出去跑步呢?
跑步带给我们的好处是让身体更健康,但一个人在还没有跑步的时候,是看不到这些好处的,最多只能从别人发的朋友圈看到。所以,这些好处是期待的好处。
而躺在沙发上刷短视频,可以不停的刺激大脑,让大脑接受更多信息,尽管这些信息看起来也没啥用,但能给大脑带来快感,这些是基于经验的好处,是大脑能实实在在体会到的。基于经验的好处能给大象提供更大的动力。
所以,改变的本质,就是创造更多新的经验,让大象体会到经验的好处,从而做出改变。再通过后期的强化,将新经验固化成习惯。
三、改变的方法
改变是从心理到行为的改变,任何行为的发生,都先要经过我们内心地审视。所以,海贤老师也给出了从心理到具体行为改变的方法。
- 透射心理恐惧
骑象人很理性,想让大象按照自己指定的方向前进。但大象有时候不理解骑象人,出于恐惧,它会原地不动。这时候,我们需要走进大象内心,知道它恐惧的是什么,才好对症下药。
有一个好用的工具,画出心理免疫的X片。“心理免疫的X光片”是哈佛大学研究成人发展的心理学家罗伯特·凯根(Robert Kegan)发明的。
为什么叫“心理免疫的X光片”呢?凯根认为,就像人有一套生理免疫系统,可以排斥不属于身体的微生物一样,人的心理也有一套免疫系统,它会排斥我们采取新的行为方式,以此来维持心理结构的平衡和稳定。
心理免疫系统的本质是一套焦虑控制系统。当我们用新的行为方式行事时,心理免疫系统会让我们感到焦虑。为了避免焦虑,我们就用回了老方法。
这套工具主要是一张表,这个表有四栏。第一栏,是我们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比如一个在职场工作2-3年的白领,平时开会不太敢发言,他想做出改变,让大家能听取他的意见。他的目标就应该是:更自信地表达自己。
X光片的第二栏写的是,我们正在做哪些跟目标相反的行为。他明明是想更自信的表达自己,但却总做一些和自己目标相反的行为。比如他经常沉默,等别人先发言,然后附和说“对对对”;如果心里不同意别人的意见,他也不会直说,只会以沉默应对;他说话很小声,以致大家听不清他说什么,所以常常忽略他的发言。他的目标明明是更自信地发言,他为什么要做这么多跟目标相反的行为呢?其实是因为,这些行为给他带来了隐秘的“好处”。
所以,在X光片的第三栏,他需要思考这些与目标相反的行为有哪些隐含的好处。他这么做可能是为了避免和别人发生冲突,避免被别人排斥,避免别人看到他因为说错话而出丑,并因此觉得他很蠢。正是这些隐秘的好处鼓动着大象的情绪,驱使大象走上与目标相反的路。现在,它被翻译成了骑象人能够听懂的语言。
那是什么让他把发表不同意见和被排斥画等号的?又是什么让他把说得不对和别人觉得他蠢画等号的?这就是X光片的第四栏——他的心里有一个重大的假设。这个假设隐藏在一系列与目标相反的行为背后,正是这个假设让这些行为所谓的“好处”成立了。他内心隐藏的假设是:如果我发表不同意见,就会引发冲突。
原来这个重大假设是在大象的心里运转的,骑象人通常只看到大象的情绪,并不会清晰地知道大象在怕什么。现在,大象的焦虑被翻译成骑象人能听懂的语言,进入了骑象人的意识中。
- 验证内心假设
知道了自己内心隐藏的假设,我们能做些什么呢?首先要做的就可以去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
以上文提到的职场人为例,如果他担心在会上提出不同意见,会遭到别人排斥。那么,他可以尝试在一个不那么重要的会议上,表达自己不同的意见。在开会之前,他可以先设想一下,表达不同意见后会有什么结果,他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表达完以后,再对照真实的情况,看看和原先的设想有什么不同。新的经验,常常是在预期经验和真实经验的对照中产生的。
通过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来检验行为背后的假设,像是带着一份地图去旅行,总要去看看不一样的风景。当你去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时,你就去到了免疫系统之外、重大假设之外的世界。这是一种更加深刻、更有意义的旅行,因为在那里,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 小步子原理
很多人想到改变,就开始给自己指定各种宏大的目标。比如我今年要跑1000公里、我要一口气做100个俯卧撑、我要每天日更3000字......
想法是好的,可结果却并不一定如人意。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比如我们制定了一口气跑10km的目标,那第一步应该是什么?是穿上跑鞋,开始动起来。
再宏大的目标,不执行只能是纸上谈兵。在执行的过程中,可以定一个很小的目标。10km看起来很远,刚开始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跑1km的目标,哪怕边走边跑完成也是可以的。
刚开始主要是给自己提信心,不要在乎完成的质量,关键是要有完成这个动作。有了第一次完成的经验,后面再完成目标时就会有参考,心理就会有预设,我之前已经完成过一次,这次为什么不可以呢?循序渐进,不要一开始就给自己制定宏大的目标,可以培养自己的信心,在改变的路上走的更远。
- 培养环境场
环境对于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孟母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所谓环境场,就是这个环境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构成的“场”,它可以影响到其他人的行为。
比如,在图书馆里,很少有人大声喧哗,大家基本都在安静读书学习。图书馆就是一个环境场,在这个场内,每个人会被它影响,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这个环境内学习,学习的效率也会高很多。
环境场也指的是自己在这个环境内之前的行为留下的印记。我们在之前环境的行为会影响我们以后的行为。在之前环境留下的行为线索,也会在我们心理上留有印记。
比如我们躺在床上玩手机,突然想学习一点东西,那之前玩手机的经验就会不自觉地影响我们。脑海里可能会有这样的声音,再多玩十分钟就开始学习,结果一不小心又刷了半小时。所以,在特定的环境做特定的事也是给自己创造固定的行为模式。让自己在意识里觉得,在这个环境下我就应该做这件事,不能做其他事。这样的环境对于改变才是有意义的。
比如在书房就应该好好看书写字,这个时候就不要将手机带入,否则就会破坏书房这个场。以后在书房工作时,就会无意识地玩手机。当一个环境场形成时,我们也会用自身地行为来维护这个场,从而让自己地行为能够继续保持。
任何改变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想做出改变,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以为某些原因而放弃,也有可能因为中途荒废而重新拾起改变。无论什么样的结果,都要对自己好一点。
想想我们改变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遇见更好的自己,遇见愿意为了某个目标而努力奋斗的自己。我们设想的人生和真正的体验,总是有很大的差距,非得等过程完整地展开,我们才会真的知道其中的滋味。体验是在过程里发生的,每个人都可以去享受改变的过程,体验不一样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