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15

《D1:慢一点会比较快》

结束周末两天节奏紧张又充满着欢乐的DISC学习,昨晚我与太太在家中的客厅开始好奇而努力的解读对方的DISC测评报告,却总在对方的描述中感觉到一种生涩与拧巴......

我叫停了彼此对报告内容的关注,我对已变成学友的太太说:我们先把海峰老师的“红皮书”看一遍好吗?——我意识到我们“太快了”,我们如此的急于去尝试“解读一个人”,甚至是“影响一个人”,却忽略了我们是否能够驾驭这个工具并加以准确的运用。

今天下午我翻开了“红皮书”,大家猜猜我看了多少?

——我看完了海峰老师的自序!(准确而言就是“一页书的正反两面”)

真的,我只能看这么多——也许你已经快看完了,但我就是这么慢!对于学习一套理论、掌握一种工具,最重要的不是“如何用”而是“用来干什么”;最重要的不是“它能干什么”而是“它不能干什么”。

很认同海峰老师在自序中的观点:“DISC的理论和根据理论开发出来的所有软件,都只是工具,甚至都只是线索。既然是工具,我们就要拿得起,同时也要放得下。不经历无法体会,不深入无法了解,不融合无法贯通,不超越无法提升。我们力求精准却不失去弹性......”

之前我与友人在探讨人的行为研究与儿童教育时,也一直强调我最重视的观点:任何行为都不等于整个人!

对于我们这群DISC的初学者而言,当我们开始尝试甚至执着于向他人描述——这是S;那是D;最后一个是C中的C......或许应该不断提醒彼此:不要用一种行为或者一种特质去代表一个人;不要用一个人当下的状态或者选择去判定未来的人生。

我想这也许是海峰、任博两位老师反复提示运用DISC有三个阶段(贴标签、撕名牌、变形记)的初衷与目的。

明天我应该又能完成2~3页内容的阅读,又能从中找到新的分享主题,但我预计21天之后的我很可能仍未完成对“红皮书”的阅读,因为于我而言——慢一点会比较快!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