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有靠自己

据史载,嵇康,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他幼年聪颖,博览群书,广习诸艺,又喜爱老庄学说,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后娶魏武帝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拜郎中,调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嵇康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袁宏称其为“竹林名士”之一。嵇康对那些传世久远、名目堂皇的教条礼法不以为然,更深恶痛绝那些乌烟瘴气、尔谀我诈的官场仕途。他宁愿在洛阳城外做一个默默无闻而自由自在的打铁匠,也不愿与竖子们同流合污。他如痴如醉地追求着他心中崇高的人生境界:摆脱约束,释放人性,回归自然,享受悠闲。后隐居不仕,屡拒为官,因而得罪司隶校尉钟会,遭其构陷,而被掌权的大将军司马昭处死。他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是中国古代著名琴曲,与东汉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对于后世的时代风气与价值取向有着巨大影响。

图片发自App

莎士比亚说:“人们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自己。”现实生活中,一个人活了很多年,只为了迎合这个世界而活,是不是太没有自我了?况且,迎合真的是你面对世界的最佳方式吗?世界本是参差多态的,树有树的伟岸,草有草的坚韧,花有花的光鲜,叶有叶的风采,谁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必要活成别人。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不可能有两个相同的人,活出自己才能为世界增添一抹风景。再说了,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更适应世界,本来也没有一定标准。事实证明,很多做出大成就的人都是内向的,因为他们更专注,更善于自省,也更懂自己。这个世界之所以有魅力,是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风景,世界才会如此风光无限。别为讨好世界委屈自己,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世界才会更喜欢你。

图片发自App

拿破仑说:“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有靠自己。”主动讨好别人的时候就很容易失去自己。当我们花太多时间去迎合别人、取悦别人,潜藏的动机无非是借此获取更多的好处和保障。可是就算我们最终得到了一切,却失去了自己,又有什么意义?因此,不论对待爱人、同事、朋友,还是陌生人,付出感情或心力之前都要先斟酌一下:到底是心甘情愿去做的?还是被迫勉强的?日后想起来会不会后悔?想清楚了,再行动,只有自己真心乐意,别人才能受之无愧。如果发现自己并非出自真心,能付出的很有限,也不必强己所难。就算落个自私自利的骂名也无所谓,总比让自己血本无归强得多。人生苦短,何必费力讨好别人,唯独没有勉强,事后才不会后悔。纵是上善若水,也要学会傲娇与独立。别让自己活得太累,太辛苦。每一个昨天,都是过去。然而,昨天的太阳,永远也晾不干今天的衣服。所以不论"昨天"给予了生命怎样的记忆或感动,我们需要的永远都是把握眼下,展望未来,而非沉浸于那些过去的是非虚实。人生,便总是从告别中走向明天。将美好留于心底,淡淡的就好;将悲伤置于脑后,遗忘了最好。

图片发自App

培根说:“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生活中,与人相处,讨好和隐忍是需要有的,但凡事都有底线,否则会适得其反。一味地讨好并不见得能得到我们原本希望的和谐,凡事要按行为准则和做人原则去把握,重要的是要珍爱自己。生活中太过讨好别人,只会忽略了自己,更容易被别人忽视。处处讨好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有时候讨好的太多会让你承受不必要的委屈和痛苦。太过忍辱负重只会让自己陷入痛苦中。不要为了迎合别人而去改变自己。等待太久得来的东西,多半已经不是当初自己想要的样子了。世上最珍贵的不是永远得不到或已经得到的,而是你已经得到并且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的东西。正如康德所说:“天才是自创法则的人。”如果一个人随波逐流,也许能和众人打成一片,但永远无法取得与众不同的成功;相反,只有突破常规,自立法则,才有可能让自己出类拔萃,引导潮流。 如果您想出色,请记住:千万不要和大多数人一样!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多不足以依赖,要生存只有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