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反家暴公益短片《看见淤青》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孩生活在家暴家庭里,从他出生起,就经常看见爸爸暴打妈妈,而他常常躲在厕所里哭泣。
当他长大,有了心爱的姑娘后,他一遍遍告诉自己,绝对不能变成像爸爸那样的人。
但是渐渐的,他开始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的身体里仿佛住着另一个爸爸,一个他痛恨的暴虐的人。最终,他像爸爸一样,动手打了妻子。
在妻子的眼中,他看到了委屈、怨恨和失望,她的眼神是那样的熟悉,就像当年妈妈看着爸爸的眼神。他的心中充满了绝望。
他痛恨爸爸,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却变成了爸爸那样的人。
其实,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
前段时间,一则高圆圆回忆母亲的音频刷爆了朋友圈。
她回忆说,很多年里,她以为自己跟母亲截然不同,她不想像母亲一样害羞,直到有一天,她发现自己身上有了母亲的影子。
比如,她很害怕社交,所以每次不管是拍戏还是聚会,她都很害怕,她不想跟任何人说话,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高圆圆的话击中了很多人的心,让我们看见了同样无奈的自己,比如曾经目睹父亲醉酒闹事的儿子,当他长大后,却无可奈何地成了和父亲一样喜欢酗酒的人;从小被母亲打到大的女儿,发誓以后绝不轻易打骂孩子,却在有了孩子后,常常忍不住地对孩子大吼大叫,拳打脚踢,把压力一股脑的发泄在孩子身上。
为什么我们会重蹈父母的覆辙?我们可以改变吗?《天生非此》这本书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天生非此》的作者奥利弗·詹姆斯,是英国知名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被《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
在《天生非此》这本书里,作者通过考察最新科研成果,结合亲身经历和相关案例,告诉我们,父母的养育方式决定了子女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会长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受到父母的言传、身教、关爱、虐待以及我们与父母的身份认同等诸多因素影响的。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清自己不良行为、性格背后的根源,从而能够对症下药,努力做出改变,使自己能够更好地走下去,更使我们的孩子不会重蹈我们的覆辙,能够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02
为什么我们和父母如此相似?
相比其他物种,人类依靠父母生存的时间最长。
处于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完全依赖父母的照料。这种过度的依赖造成了孩子内心强烈的不安,因此他们就会努力迎合父母,以赢得父母的关爱,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
一方过度依赖,一方就得到了过度控制的权力,所以,我们在幼年时期都是受到父母的完全掌控的。
而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想要获得父母的赞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完全复制他们的所作所为。
那么,孩子是如何复制父母的言行的呢?主要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和身份认同来完成。
这些复制而来的言行是我们同父母相似的原因,也是我们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决定因素。
1、言传,父母用语言教育孩子什么是“正确”的言行方式。比如父母会教育我们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吃饭,怎样为人处事,他们还会对我们的一些言行大加鼓励,而对另一些言行大加抵制。
为了取悦父母,避免让父母失望,我们会对他们的话全然照办,对他们鼓励的行为重视,对他们讨厌的行为嗤之以鼻。
比如说,如果爸爸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他总是鼓励孩子在很多比赛中要表现得最好,超过别人,那么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也会变成一个好胜心强的人。
孩子性格的养成,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一面,都会受到父母教育的直接影响。
2、身教,不同于父母的主动教导,孩子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开始认真学习父母的行为,并模仿这些行为。
这种现象其实很常见,孩子都会下意识地模仿爸爸妈妈的言行。比如说,一个爸爸总是不遵守交通规则,经常不系安全带、随便超车变速、开车打电话,那么这些行为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孩子习得爸爸的坏习惯,在长大后也会下意识的这么做。
再比如说,很多父母会教育孩子不要撒谎,但是,如果有一次,孩子去接电话,而父母又恰好不想与打电话的人交谈时,就可能摆手示意孩子,让孩子告诉对方自己现在不在。这样,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孩子就会习得父母的口不对心,并且明白规则可以被打破,那么孩子在长大后,也可能会按照父母的做法为人处世。
3、身份认同,是指孩子会把父母的言行带入自身,并将其当作自己本身的一面。
身份认同产生的根源是爱意或恐惧。当孩子越害怕,或者越爱父母,就会越认为自己有必要成为和父母一样的人,或满足父母的期望。
比如说,作者因为对父亲很崇拜,产生了强烈的身份认同,因此,他觉得自己必须考入父亲所读的大学——剑桥大学,这样,就能和敬爱的父亲相像,和他一样优秀了。
但如果父母训斥、打骂孩子,孩子为了保护自己,也会对父母的伤害行为产生身份认同,把这些行为当做自己的一部分。
4、除了言传、身教和身份认同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会导致孩子与父母相似,这就是虐待。
虐待的形式包括精神虐待、对精神或身体的忽视、身体虐待、体罚或者性虐待等等。
当孩子曾遭受虐待,就会产生严重的悲观情绪,这些情绪会顽固地留在他们身体内部,成为他们的一部分。而他们对抗悲观情绪的方式,是将这种情绪在与其他人的相处中进行重演,期待不同的结果产生。
所以,遭受虐待的子女会在长大后,会重复父母的虐待方式。
书中介绍了一个案例,作者的一位患者在童年时经常遭受其母亲的训斥、责打,当他长大后,当与别人发生冲突时,他的脑海中就会不断闪现这些童年遭受的虐待,从而控制不住情绪,常常向别人大发雷霆。
比如他经常冲着他的一位女租客发泄自己的愤怒情绪,让女租客感到难受,就像他的母亲对待他一样。
他之所以会这样做,原因在于每当他与别人起冲突时,他就与对方产生了一种身份认同,就好像对方就是童年时的自己,然后通过折磨别人来重演母亲折磨他的情景。他将自己代入母亲的角色,期盼能够获得不同的结果,以躲避自己当年受的苦,对抗内心的悲观情绪。
不知不觉中,他们变成了自己父母那样的施虐者,而虐待就被一代一代地传了下去。
03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受到强大的代际遗传影响,我们多多少少都带有父母的影子,而这些影子有好的,也有坏的,是我们无法避免的。
但是,我们可以尽自己所能的去改变这些影响,让坏的影响在我们这一代停止,让我们的孩子可以更健康、快乐的成长。
在《天生非此》这本书里,作者给出了一些建议,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以下2点。
1、我们要认清父母的养育方式,对自己的不良影响
很多时候,我们深受父母的影响,很多行为方式、思维习惯与父母保持高度一致,但自己很难觉察到这些方式、习惯其实是有害的。
这时候,要想改变,我们就要练习自己的觉察能力,可以列举父母的积极心理特征和消极心理特征,再列举自己的心理特征,并与父母的特征进行对比,找到重叠的部分。这些相同的心理特征很可能就是我们从父母那里习得的。
而有时候,我们很难发现父母的消极心理特征,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寻求伴侣、朋友或者心理医生的帮助了。
只有搞清楚了问题的根源,知道这些问题不是自己的错,我们才能如释重负,不再自责,才能确信自己是有选择权的,有能力去改变,并充满自信地努力挣脱原生家庭的影响。
2、改变与孩子的相处方式,避免代际遗传影响孩子
如果你曾经因父母的养育方式而受伤,那么就不要让这场伤害延续到孩子身上,不要利用孩子对我们的爱来伤害他们。当我们悲伤、愤怒或是情绪低落时,不要让孩子成为我们情绪的“垃圾桶”,让他们觉得自己要为我们的情绪负责。
我们要将孩子看成一个平等、独立的个体,耐心地尊重、关爱和理解他们。
摆脱宿命的战争是一场持续一生的奋斗历程,过程艰辛,却充满希望,就让我们将伤害化作力量,开始这场艰难的战争,活出与父母截然不同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