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没用的“”妈妈

大多数姑娘自从当了妈,人生就像开了挂:再洁癖的文艺小清新都能面不改色的面对屎尿屁;婚前娇滴滴的小公举,也能左手三十斤的娃,右手二十斤的妈咪外出包;曾经泡面外卖过一周的猪猪女孩,现在每天七天不重样的给娃做营养餐……等到娃上了学,更是火力全开,奥数,英语,手工,音乐教学陪练辅导检查十项全能!啧啧啧,成天看着闺蜜们秀才艺我都只能跪着给她们点赞。


可是,为毛这样100分妈妈还在每天犯愁呢?“不爱吃饭”,“学习不好”,“什么事情都依赖我”,“不合群,总被其他小朋友排挤”……不是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么?不是说与其要求孩子不如自我成长么?我都如此完美了,为毛我的娃还这副德性?!


有没有可能,正是因为你太能干了呢?


纳尼?!能干也有错么?


不不,能干没错,但有没有试过当个“没用的”妈妈呢?


闺蜜悦悦的儿子八岁了,兴趣爱好是数学(啥??这也算个爱好?这个年龄的孩子爱好数学,就如同说我兴趣就是工作一样。我读书少你可别骗我哦),第一次见面就出了几道数学题给我做,我乖乖做完了后感觉被同意进入他的社交圈了。悦悦全程在旁边星星眼的看着儿子,傻白甜发出“哇,你好棒!”“你数学太厉害了!”的赞叹。我内心吐槽:大姐,要不是我认识你是个职场精英,不然还真被你傻白甜的演技骗了哦。小男生矜持而又自得的说:“我就是有数学天赋的人,没办法,妈妈数学那么差,只能靠我了呀~”“嗯嗯,儿子你就是上帝派来拯救妈妈这个数盲的天使~” 哦卖锅的!你们俩母子不要在我眼前演偶像剧好么!!辣眼睛!


后来悦悦悄悄告诉我,儿子本来数学并不好甚至还有点令人操心,一次她粗心大意算错了账,儿子帮她纠正了过来,她抓住机会把儿子吹上了天。天天在儿子面前装傻,求教他数学问题,出门算账都要儿子帮她算,一旦儿子对了她就崇拜的眼神和语气可着劲夸他……从此儿子对数学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不但成了班上第一名,而且要求她买各种数学书自己看自己学。 我听后大力夸奖了这个心机婊。悦悦说“没办法啊,我的数学本来就不好,要我这一把年纪了重学那些东西还要辅导他?要我的老命了!还不如让小男子汉接受自己是拯救妈妈的数学天才这个人设更有效呢。”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1968)中,自尊是一种高级需求,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二是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个体就会觉得自己有价值、有力量、有地位。如果自尊遇到挫折,个体可能会感到无能与弱小,产生自卑,以致丧失自信。孩子的“喜爱”通常意味着“擅长”(你很少听说哪个孩子某一门功课学得很好,而他自己一点都不喜欢的吧?),反之亦然,“擅长”也会导致“喜爱”二者相辅相成。很多孩子因为挫败感进而产生惧怕感,为了合理化内心的惧怕感他们告诉自己和外界“我不喜欢这个”。这时候家长就算明白了各个原因也不能去戳穿孩子的借口,因为揭露真相并不能有正面的帮助。闺蜜悦悦就处理得很恰当,她适度的“示弱”让小朋友获得极大的成就感,获得自尊的满足,于是对数学有了信心,战胜了内心的惧怕和挫败感,完成了学渣到学霸的逆袭。

      另一个闺蜜毛毛,女儿3年级了,英语全班倒数,她被老师请了家长,各种明示暗示:人家家长英语好,在家也有英语环境,你既然英语不行就花点钱找补习班的吧,4年级再追不上去就晚啦~

可怜的毛毛焦虑瞬间爆表了,一面因为自己的英语不好不能辅导孩子产生浓浓的负罪感,一面疯狂寻找英语培训机构。最后选了某名气特大的培训机构,一年一万好几。对于工薪阶层的毛毛家来说,这个费用真是大出血了。

我忍不住给她出了个馊主意:“毛毛,你这样算下来一节课两三百块对吧?你干脆出一节课一百块的钱给你女儿,让她来给你补习英语。”毛毛懵了,还有这种操作?我奸笑:“你英语不好嘛就承认呗,你辅导不了她让她辅导你啊。她辅导你不得把老师教的都融会贯通?学还能死记硬背,教的话知其然还得知其所以然啊。而且,这个钱对3年级小朋友来说,应该很有吸引力呢~”毛毛眼睛一亮,回去照方抓药。过了一个学期,小姑娘的英语明显好转了。毛毛觉得这几千块钱花得太值了,而且给到自己女儿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啊。

做一个60分的“足够好的妈妈”比做一个100分的“完美的妈妈”对孩子的成长更好,对妈妈来却也更困难。一个十项全能事事完美的妈妈对孩子来说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退缩的理由:你什么都好什么都会,我总是比不上你,那好吧,干脆我就这样了,反正无论怎样你都能帮我解决不是吗? 妈妈什么都想到了,孩子就没有机会承担“没想到”带来的后果;妈妈什么都安排得妥妥帖帖,孩子自我思考被替代了,失去了自我成长的机会。

  如果在某个领域你本来就很擅长,那么当仁不让的辅导孩子妥妥的没问题。只是如果本来就不太擅长,与其拼了老命上,那不如适当的示弱,坦诚的告诉孩子:“妈妈也不太懂这个问题,我们来一起把它搞清楚好吗?”让孩子明白就算大人也并不是全知全能的,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孩子也可以做得比父母好;或者刚好用行动教育孩子,面对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一样可以从头学起,不必畏惧也不逃避,父母陪伴着孩子,像战友一样一起面对,一起进步。

  “60分的妈妈”考验的还有家长控制自己的焦虑情绪和控制欲。面对孩子的不足,妈妈们总想做点什么来缓解自己的焦虑;看着孩子走弯路,总忍不住想去帮忙。或许这时候选择信任孩子自己也可以处理,给他们犯错的机会,自己承担后果的机会,陪伴多于指导,反而对孩子的心智成长更为有利。

PS本文中几乎都用的是“妈妈”而非“父母”,其实意指“主要抚养人”。在当下社会家庭中可能妈妈对孩子的教养远多于爸爸,而且事实上妈妈的焦虑情绪也更严重。因此才在文中用“妈妈”代替了“父母”这个词。

另一个闺蜜毛毛,女儿3年级了,英语全班倒数,她被老师请了家长,各种明示暗示:人家家长英语好,在家也有英语环境,你既然英语不行就花点钱找补习班的吧,4年级再追不上去就晚啦~

可怜的毛毛焦虑瞬间爆表了,一面因为自己的英语不好不能辅导孩子产生浓浓的负罪感,一面疯狂寻找英语培训机构。最后选了某名气特大的培训机构,一年一万好几。对于工薪阶层的毛毛家来说,这个费用真是大出血了。

我忍不住给她出了个馊主意:“毛毛,你这样算下来一节课两三百块对吧?你干脆出一节课一百块的钱给你女儿,让她来给你补习英语。”毛毛懵了,还有这种操作?我奸笑:“你英语不好嘛就承认呗,你辅导不了她让她辅导你啊。她辅导你不得把老师教的都融会贯通?学还能死记硬背,教的话知其然还得知其所以然啊。而且,这个钱对3年级小朋友来说,应该很有吸引力呢~”毛毛眼睛一亮,回去照方抓药。过了一个学期,小姑娘的英语明显好转了。毛毛觉得这几千块钱花得太值了,而且给到自己女儿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啊。

做一个60分的“足够好的妈妈”比做一个100分的“完美的妈妈”对孩子的成长更好,对妈妈来却也更困难。一个十项全能事事完美的妈妈对孩子来说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退缩的理由:你什么都好什么都会,我总是比不上你,那好吧,干脆我就这样了,反正无论怎样你都能帮我解决不是吗? 妈妈什么都想到了,孩子就没有机会承担“没想到”带来的后果;妈妈什么都安排得妥妥帖帖,孩子自我思考被替代了,失去了自我成长的机会。

  如果在某个领域你本来就很擅长,那么当仁不让的辅导孩子妥妥的没问题。只是如果本来就不太擅长,与其拼了老命上,那不如适当的示弱,坦诚的告诉孩子:“妈妈也不太懂这个问题,我们来一起把它搞清楚好吗?”让孩子明白就算大人也并不是全知全能的,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孩子也可以做得比父母好;或者刚好用行动教育孩子,面对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一样可以从头学起,不必畏惧也不逃避,父母陪伴着孩子,像战友一样一起面对,一起进步。

  “60分的妈妈”考验的还有家长控制自己的焦虑情绪和控制欲。面对孩子的不足,妈妈们总想做点什么来缓解自己的焦虑;看着孩子走弯路,总忍不住想去帮忙。或许这时候选择信任孩子自己也可以处理,给他们犯错的机会,自己承担后果的机会,陪伴多于指导,反而对孩子的心智成长更为有利。

PS本文中几乎都用的是“妈妈”而非“父母”,其实意指“主要抚养人”。在当下社会家庭中可能妈妈对孩子的教养远多于爸爸,而且事实上妈妈的焦虑情绪也更严重。因此才在文中用“妈妈”代替了“父母”这个词。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一个“没用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