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6

刚出生时那么惹人疼爱,最后送终时却只剩下自己——《无缘社会》

你是否想过这样的问题:如果你不结婚,父母离世,没有兄弟姐妹的你,老了该怎么办?

是融入社团参加老年活动跳跳广场舞日磕家常?还是孤独地生活着甚至卧病在床时都没人照顾自己?

由日本电视台NHK资深记者经过深入走访调查,而后进行编排和补充,并在2010年出版的纪实文学书籍——《无缘社会》,讲述的就是在“无缘社会”下,孤独人群“无缘死”的现实问题。

据统计,在“无缘社会”下,日本每年就有高达3万2千人“无缘死”;而在“无缘死”的背后,是“身份不明的自杀者”,“路毙”,“饿死”等不同离世的方式,这些原本过着极为寻常的生活的人,和我们几乎是一样的,却一点一点地与社会失去关联,开始独自生活,最终孤独地走完自己最后一段人生旅程。

日本NHK经过调查后发现,在这些“无缘死”人群中,不管是只顾着工作的穷忙族,或者是不想麻烦家人自己却处在麻烦之中的独居族,又或者是不结婚不生孩子的不婚族丁克族,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都生活在同一个社会状态——无缘社会。

图片: https://uploader.shimo.im/f/kHCErPrlsOCtpGhY.JPG

“无缘社会”下的“无缘死”现象

节目组把这种与社会失联的现象,称之为“无缘社会“,指的是没有关联的社会,各不相干的社会,指代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人与社会外界处于隔绝状态。而把死去的时候,没有任何人在身边,孤独地死去,尸骨无人认领的离世方式,称之为“无缘死”。

《无缘社会》与其说是一部纪实文学,不如说是冰冷冷漠的社会素描。在书中揭露现实“无缘死”的真相时,更是被那一个个真实而又残酷的案例所震撼,他们活着的时候与人失联,与社会失联,回不去家乡,然后就孤独地死去,死在单身公寓里,死在流浪的街头,甚至自杀在荒郊野岭。他们死了也没有人知道,甚至很多人死后很长时间才被发现,没人知道他们姓甚名谁,他们的人生被总结成报纸公告栏里寥寥几字的“遗骨招领”布告,他们也被称为“无缘死者”。

这些“无缘死者”几乎曾经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他们当中,有一夜之间变成街头流浪汉的工薪阶层,有一生未婚的女性,有儿女远离自己的孤寡老人,他们与社会联系日益脆弱,直到在人满为患的社会中慢慢成为一座孤岛,直到变成“无缘人”。

反观我们的周围生活环境,又何尝不是处于“无缘人”状态,在生活上,缺少关爱,没有“真实”的朋友,与家庭关系淡漠;工作上,跟同事跟公司也仅仅只是打个照面,为了升职加薪疲于加班加点,既没有“真实”的人际关系,又没有“稳定”的工作收入,城市化边缘人越趋明显。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我们的社会也将会出现很多关于“社交恐惧症”、“非正式雇佣”、“没有结婚”、“奔四”的群体,他们在无形压力的大山下,开始对“无缘社会”感到担忧,对“无缘死”感到恐惧。

正如心理学家阿德勒在所说的:“我们生存于与他人的联系中,如果我们选择孤独,便等于选择了死亡”。

日本所呈现出来的“无缘社会”、“无缘死”现象,已经不仅仅出现在日本,越是发达的城市越是有更多这样孤独“活着”、“无缘”死去的人。当“无缘社会”在不停地存在与扩张,它却时刻提醒着我们有越来越多人将要面临孤独的绝境,而我们所能做的,只有重视这种社会现象,才能为“无缘社会”提供更多的“链接”,避免更多地“无缘死”。

图片: https://uploader.shimo.im/f/0YcedXnpWVefzLow.JPG

造就“无缘死”的现实问题

造就“无缘死”的原因各有不同,然而造成这种现实问题的根本原因,无外有三个,即亲缘关系的断裂,不婚族主义的盛行和与社会关系的脱节。

1、亲缘关系的断裂,导致无人认领的“无缘死”

在宗族社会里,亲缘伦理的观念更是根深蒂固,一个老人即使无儿无女,无旁支亲戚,其所在宗族成员也会帮忙料理后事,让死者入土为安。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种宗族社会已经式微,取而代之的,是以家庭为单位,以亲情为纽带的家族社会。

NHK采访组根据政府公告的“遗骨认领”,查到了一个叫大森忠利的男人,大森忠利曾经结过婚,生过孩子,却也离婚了,在他临死前就一直希望死的时候能回到故乡,跟父母双亲葬在一起,可是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辛苦操劳工作一辈子的他,在东京过世,最终却成为了无人认领的孤魂野鬼。

大森忠利直到去世前,还在给供奉他双亲的寺院交着钱,他自己也希望死后葬在那里。然而没有亲属知道他的苦心,寺庙住持换了代,了解的人也没有。最后只能孤苦无依,落得这般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甚至还能看到,哪怕孤独死去之后的人还有其他亲属所在,还有微弱的血缘关系所在,但是大都会以“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而遭到拒领,哪怕亲属找到了,他们也不太愿意领一个“骨灰”带回自己的家中。所谓的亲属关系,也早已在各种的家庭社会中消磨殆尽,感情只不过是对于亲属关系最后的牵引。只是人之常情,也是无可奈何。

正如节目摄制组所感叹的那样:“我们痛切地感受到家庭已经变得何等无法依靠。”

2、不婚族主义的盛行,加剧老无所依的“无缘死”

据日本调查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单身家庭"将占普通家庭总数的近40%;而加速单身化的新动力则是不婚族人数的增加,据统计,男子的终生不婚率2005年时为16%,预计2030年将上升到30%,而今后的社会中,不婚族的现象将变得司空见惯。

NHK采访到的若山女士就是其中的不婚女性代表。若山女士年轻时为了照顾病弱的母亲而终身未婚,虽然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买了别墅也过上了好生活,但如今年事已高,身体健康又亮起红灯,不得已的情况下她只能委托了非营利机构安排自己的“无缘死”。

随着社会的发展,福利制度的完善,生活条件的提升,互联网的普及,对于年轻一代来说,婚姻选择的必要性已经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房子、家庭责任以及工作压力等其他无法喘息的大山,这也成为了大部分年轻人选择不婚、单身的主要原因。

然而当这批不婚族,享受单身生活以及离群索居的年轻人渐渐老了,父母离世后,他们的晚年生活将会怎样度过?不婚族主义的盛行,却会进一步加剧了"无缘死"的恶化。

3、社会关系的脱节,迈向生无所依的“无缘死”

在NHK的走访调查中,却意外地发现,出现了很多年轻的声音,他们大多奔赴在这个城市为生活奋斗着,或因为失业,或因为合同工的待遇,或遭遇公司业绩低迷,却始终没有属于自己的归属感,失去生活依靠的青年人开始与社会失联,迈向了生无所依的“无缘死”,接连不断地有人自寻了断。

38岁的单身女士真田尚子,大学毕业后曾是一家知名公司的正式员工,后来却因公司经营不善,最终失业,现在只能找到短期合同的工作。在面对采访时,她也透露着自己的心声:“我现在每天打着小时工,对于自己的工作与将来,感觉不到任何价值,能够向谁倾诉,又有谁可以帮我。想到老了时候一个人怎么办,觉得实在是残酷。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或者中年男子身上背负着太沉重的压力,都说一线城市的发展才会有出路,可是又有多少年轻人刚踏入北上广深就感受生存的窒息,竞争激烈,996工作制,工资一到手支付各种费用和贷款又变月光;又有多少中年男子在北上广深坚持在公司深耕,却还是会被莫名的车贷房贷所压迫,而一旦公司发生变故,面临失业,等待他们的,只有无尽的绝望甚至想到了结自己。

为何本该撑起社会的一代人,本应拥有家庭和工作等人际关系,正当壮年的年轻一代,会如此地恐惧“无缘社会”?“无缘感”在壮年的群体中,蔓延得更为广泛,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担忧和恐惧。而这些恐惧恰恰也是迈向生无所依的原因。

图片: https://uploader.shimo.im/f/sZmoRfLBDhof9SoO.JPG

如何破局“无缘死”,从“无缘”走向“结缘”

对于未来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国家来说,如何改善“无缘社会”,努力构建“结缘社会”,构建新的关联纽带显得十分重要。

那要如何破局?具体而言,有下面三种方法。

•建立发声渠道,构建爱的“关联”

建立发声渠道,相当于提供可以让这些“无缘人”倾诉自我的机会,让更多的人寻找到发声的出口,分担他们的孤独,并在这过程中,找到感同身受之人,构建爱的“关联”。

在NHK节目播出后,随即在其网站主页上发起一个征集声音的意见贴:‘’请在录音电话里留下您的声音,谈谈战胜“无缘社会”的经历。

结果出乎意料,三个多月的时间,竟然收到14000条声音。NHK根据这些声音留下的姓名和地址,并联合相关组织,尽其所能找到他们帮助他们。而在这期间,一位反复留言想结束生命的独立女性,更是因为节目组的回拨电话而感到喜出望外:"我的电话铃已经两年没有响过了!"

回望我们周边的生活环境,不管是背井离乡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孤寡老人,或者失业的中年人,他们缺的,是一个能聆听自己心声和回应自己的聆听者和鼓励者,以便打破长期已久待在“无缘社会”的环境里所产生的绝望。

如果发现身边的人有这样的“无缘社会”,我希望我们能用自己的方式,去搭建一个发声渠道,可以是一个反馈电话,也可以是一个社区服务站,甚至可以搭建一个网络社交群,让对方因为有一个发声渠道而有所发泄,在得到回应的同时了生活的价值,从而重新建立起“关联”。

•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新建立人际纽带

如今“无缘社会”加速扩展,因为失去关联而孤立的人也在不断增加,但是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个体,只要我们展望一下自己的周围,迈出自己第一步,伸伸手就可重新建立起自己的人际纽带,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也是能够建立起来的,

在节目采访的故事中,有个叫木子敬二的男子早年离婚又痛失女儿,导致他曾经一蹶不振,成为了一个真正的“无缘”人。后来隐姓埋名逃离原来的地方,在机缘巧合下,认识了橡果幼儿园的智子姐妹,两个女孩给他生命带来快乐和希望。木子敬二把两个女孩视如己出,重新用爱的方式去建立他们的关系,也重构了自己“无缘社会”的人生。

一旦我们陷入“无缘社会”的状态当中,潜藏在内心的孤独感就会越发强烈,几乎很难走出自我去和别人建立关系。所以在生活中,当我们觉得内心无处可宣泄可倾诉的时候,不妨试着向身边的人去沟通,向别人敞开心扉,重新建立与他人的关系,走出自己的“无缘区”。

•建立人与场所的关系,重新寻找自我价值

建立人与场所的关系,主要是建立一个活动场所,让处于“无缘社会”中的人聚集起来,让他们通过行动,参与到这个活动场所,意识与这个社会还有“关联”。

在日本,有一家非营利组织白滨援救站,他们大部分的工作,是解救曾企图自杀的人,然后提供他们一起生活的场所,通过集体间的工作和交流,让这些“失去关联的人"重新认识自己,振作起来。而参与到这个组织中,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情,对于他们而言,像是找到了生活下去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对于“无缘人”河上勉来说,援救站就是他重新关联社会的场所,在这里他找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他负责组织里的饮食,每天都会习惯性地跟豆腐店老板要豆腐渣,用来做饼干。过去,他曾因为丧失一切的失落感而企图自杀。如今,他把自己与被抛弃的豆腐渣结合了在一起,并发出这样的感慨:

“豆腐渣本身是上不了台面的,我觉得这一点好像真的跟我们这些人有点像,很像我们这些被社会淘汰下来的失去了失联的人。

豆腐渣,要是你也被人扔掉了,我会让你再活过来的!”

就像那些曾经"失联"对生活失去信心,一度企图自杀的人们,当他们重新与社会"关联"之后,他们会明白,只要向前看,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尽可能去融入外界社会,去接触社会,多向自己喜爱的群体靠近,去“关联社会”,在这过程中,你会感受到这个社会所带给你的意义,你需要主动开口主动去拥抱社会,而不是自伶自哀,杜绝一切可以“关联”社会的改变。

比“无缘死”更可怕的,是孤独地“活着”,但是我们可以用"关联"来维系彼此,建立个人和社会的“关联”,人毕竟还是群居动物,即使内心仍受孤独,却也早已在生有所依的“结缘社会”里,找到了人生的价值。

图片: https://uploader.shimo.im/f/Is6pnjj5nr23N9fZ.JPG•写在最后

NHK的纪实文学《无缘社会》除了带给我们对于“无缘死”群体的震撼外,又不得不令我们陷入对于中国现状的思考。日本十年之前就开始关注“无缘社会”的众生相,如果换成我们,我们是否有更好的处理方法,与他人“关联”,走向“结缘社会”中?

亲情关系的式微,社会关系的失联,不婚族的盛行,都在进一步使得“家庭”这个社会的最小单位在日趋孤立,这就是难以承受的现实,这个现象也绝非事不关己,它在任何人身上都有可能发生。

而我们力所能及地,就是维持好身边人的感情,承受每个年龄段所要承担的责任,跟随着社会的脚步发展,努力奋斗,尽最大的可能让自己处于这个“结缘社会”,同时保持心态上的良好状态。

正如NHK社会部总制片人高山仁所说:

“在我们的社会渐渐变成「别人不感兴趣的社会」的今天,尽管回归以往是不可能的,但我仍衷心祈愿我们是一个「能够同情别人、同情生命的社会」。”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存价值,并在力所能及之外,能够多多关注“无缘社会”的人,给予力量,给予帮助,给予陪伴,让更多的人,从“无缘社会”走向“结缘社会”。这是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期许。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