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上一章强调要用“无为”的态度去行事,那具体呢?这一章就做了介绍,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崇尚贤人的能力,就能让人民不争当贤能的欲望;不以稀缺的货品为贵重,就能让老百姓不去产生盗窃的欲望;不用能够引起冲动的事引诱人民,人民的心就不会乱。  为什么这么说,没有对比就没有欲望,由眼见所引起的种种让人产生欲望。老子说,让那些不要发生。个人觉得不可能。再看下面怎么说。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所以圣人治理政务的办法是:让人民清心寡欲,满足温饱,人人不强化自己意志,并且让身体筋骨强壮,经常让人民没有知识没有欲望。 这个呢,肯定不能做表面意思理解,要不我们学习还干啥?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即使有少数人知道如何满足私欲也不敢去做。为什么,羊群效应,大家都随大流,别人不做,我也不做,所以不敢,万一有个人做了,要么成为地主,要么被人口水和行动攻击。

为无为,则无不治。如果用这种“无为”去智力,那么天下没有不长久治安了。

疑问点:这样做在现实社会肯定不可能,咱们国家都说了多少年知识改变命运,那么说“使民无知无欲”怎么理解?

其实呢,老子原意应该不是愚民,而是让人理解,过多的欲望如果没能力去实现,只会让人徒增烦恼,所以要“虚其心”,也就是常说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这篇主要做了个例子,怎样用“无为”去让国家“长久治安”。用“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三个方面来讲人的天性:崇拜强者 贪图财富 情绪冲动,这些肯定会让人不安分。然后呢,要“虚心 强骨 实腹 弱志 无知无欲 不为 ”。那么,对现代人的启示就是:面对欲望,要么拥有实现的能力,要么降低欲望。如果两者你都不去行动,那么只能作死,让自己过的不好。

至于“清心寡欲”,一,“清心”,也可以做静心解释,当心静下来,杂念自然沉淀,心也就清。佛道儒各有其方法,可自行搜索。当你心不静,我觉得可以对自己说说这几句话:清心如水, 清水即心。 微风无起, 波澜不惊。一直默诵,这样情绪会安定下来,然后再去理性应付当前事件。二,“寡欲”,这里指不做过多不必要的不可实现的欲望,比如屌丝想娶志玲姐姐,等等。正当的欲望,我个人认为,是能让你上进的,感到愉悦的动机。比如成为想要的模样,成为强大的自己,但是一定得去行动,否则就是白日做梦了。

再再次强调,“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根据客观规律去作为。拿这章讲,“长久治安”的规律是什么?有哪些因素影响长久治安?我们该如何做?等等。讲到这,有些感觉跟“黄金思考圈”思维模型差不多。

暂且放下其他,先把“道”跟“无为”理解透。明天继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三:淡泊明志,宁静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