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21

唐代花间词人韦庄,这首描写江南的词作,读之令人思绪万千

文\常清君


郑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本人的专业知识、自身经验以及人生阅历等,经过独立思考后,认真撰写并反复修改的原创作品。


常清君导读:自古写景的古诗词曲浩如烟海、数不胜数。上千年来,这些经典之作至今依然动人心扉、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令人神往。



韦庄(约公元836年-公元910年),字端己,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山水田园派诗人韦应物四世孙,晚唐诗人、词人,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其所著长诗《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


常清君这次解读点评的是韦庄的一首词作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按惯例常清君先解释一下其中字词:

菩萨蛮:本为唐教坊曲名,后成为词牌名,也用作曲牌名。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花溪碧”“晚云烘日”等。此调为双调小令,以五七言组成,四十四字。

只合只应的意思。

碧于天:指一片碧绿,胜过天空之色彩。

垆边:指酒家。(lú):旧时酒店用土砌成酒瓮卖酒的地方,也指酒店里安放酒瓮的土台子,后泛指酒店。

凝霜雪指像霜雪凝聚那样洁白。

须:指必定,肯定。 

一、记忆里的江南美景美人

起首前两句“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的意思,即大家都说江南之地很美好,到此旅游的人应该就在这个地方居住下来,直到慢慢变老。

在常清君看来,古诗词一般是先写景,再抒情,即我们常说的“借景抒情”,而韦庄这首词作却是从一开始就先直接抒情。

从第三、四句“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伊始则才开始写景,意思是说江南这里春天的江水,如此清澈碧绿,显得甚至比碧蓝色的天空还更透彻;人们可以在有彩绘的、外观漂亮的船上,伴着春雨之声进入梦乡。


前一句描写了“水”,描写了“天”,后一句描写了“船”,描写了“雨”,这两句是彼此联系,相互照应的,因为有水才有船,有天才有雨。而“水天雨船”这几样景物,又构成了江南之地的典型意境。

[if !supportLists]第五、[endif]六句“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由写景转而写人,描写的是什么人呢?是江南酒店里卖酒的女子,这些江南女子美到什么程度呢?一个个就像夜晚天空里那一轮皓月一样,卖酒撩袖时露出的双臂简直洁白如雪一般。


古诗词中,用来比喻美女的景物千千万,万万千,但直接将其比喻为明月的实不多见,常清君想起了“貂蝉拜月”的典故,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在午夜时分拜月祈祷,却使得月里嫦娥都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

词作中的这个“垆边”词语,不禁让常清君联想到了同为天府老乡的一位汉代美女,即与才子司马相如私奔,并当垆卖酒的卓文君。

二、建议返乡的最佳时刻

词作最后两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又再次抒情,意思是建议人们没有到年老之时最好不要回乡,因为回到家乡后必定会悲伤到极点。

这个建议不是对江南本地人说的,而是特别对寄居在江南之地的外乡人而言的。

据考证这首词作创作于韦庄晚年寓居于西南蜀地时期,是作者为回忆江南旧游而作,而他的故乡即京兆郡杜陵县那边,当时正遭受常年战乱之苦,这两句反向理解的话,就是自己是不会轻易做出返乡的决定的,除非到了自己年老之时,否则就会悲伤不已。


为什么说年老才有可能返乡呢?一是因为当时作者的老家故乡正遭受战乱,到处是被战火摧毁的残败之景,让人禁不住会触目伤怀的;另一方面人到了老年,其思乡之情会越发强烈,毕竟叶落归根嘛,届时再怎么伤心,也会选择返回故土的。

三、关于“江南”的传奇

关于词作中的“江南”,究竟是指的巴蜀之地,还是江浙之地,至今学界仍有争论。常清君更倾向于是指的是东部江浙之地的那个“江南”,因为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到了唐代之后,“江南”已经成为了一个专用名词了,如唐代白居易那首《忆江南》词作中就写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前后首尾呼应两次出现“江南”之词。


如果韦庄想要在词作中描写蜀地,有无数个词语可以选择,犯不着非要用容易产生歧义的“江南”这个词语。

写到这里,常清君耳边仿佛传来那首由陈小奇作词,李海鹰作曲,朱晓玲原唱的《梦江南》的歌曲:

草青青,水蓝蓝,

啊!白云深处是故乡,

故乡在江南。

雨茫茫,桥弯弯,

啊!白帆片片是梦乡,

梦乡在江南。

不知今宵是何时的云烟,

也不知今夕是何夕的睡莲,

只愿能够化作唐宋诗篇,

长眠在你的身边。


常清君云:江南啊江南,故乡恍惚入梦乡。



常清君用心用情写好每一篇原创文章,期待着您的关注、点赞和评论


原创作品,如若转载等,请标明文章作者、出处等信息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