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不是你的希望

      几年前,小林把工作辞了,在家作全职妈妈,其实她完全没必要这么做,那时候小林只有35岁,孩子马上上初中了,家里的四位老人也都身体健康,偶尔看小林他们太忙也会帮着照顾孩子,在别人看来对于这个阶段的她简直羡慕到了极致,身边的朋友同事,甚至老板都劝她但她执意要走,“孩子就是我的希望”算是全部的原因的概括吧。

      小林的丈夫在一家外企工作,常年奔波在各地的机场,小林自己在一家小的私企,从这个企业起初就加入进来,也算是个元老了,这样的家庭给孩子提供一个上百万的学区房对他们来说虽然吃力但是咬咬牙也不是太大问题。小林的孩子也没在起跑线上输过谁,奥数,钢琴,英语,绘画,演讲,周末安排的满满当当,孩子也从没敢抱怨过,因为每次稍有懈怠,小林就会歇斯底里的咆哮:花了几百万我们住在这么小的地方都是为了你。可能在孩子的世界里上百万到底是多少还没有概念,总之是很多,不然平时温柔的妈妈不会这样。

      今年小林的孩子顺利考上了大学,不算顶级但是还算说得过去,忽然间没有孩子在身边,不用围着孩子团团转的小林一下子不适应了,有时候实在憋不住想找丈夫聊聊天,可是丈夫已经当上了外企的区域副总,自然忙的无暇顾及她的情绪,还好有当时接送孩子时认识的几个家长,偶尔联系联系吐露一下心声,一般都围绕着孩子展开,最后回归到“咱们当时为了孩子,放弃工作,为了这个家做出了这么大的牺牲,现在想想很值得”这个自豪的总结上。

      有一天,小林遇到了以前的同事,比她晚来几年,还作过她的下属,据说现在跳槽到一个大公司,她的话匣子一下子又打开了,但是她的同事听着小林特别自豪的发言,全程也没有插话,更没有表示认同,“她是怎么作母亲的?她家孩子一定没有我家孩子优秀!她都不愿意为孩子付出!”小林各种鄙夷涌向心头,寒暄着下次和老同事聚一聚,便匆匆告别。

      ​回家的路上小林还沉浸在刚才的谈话或者说是演说中。她刚才如果举自己的例子,她的同事一定会明白她是一个多么称职的母亲。她上高中那会儿,她妈妈为了我能够好好读书不分心,早早的从国企里退休,跟她陪读,每天早上5点起来做饭,晚上12点多等她睡前还要煮牛奶,当时她还不理解妈妈老跟着她,现在想想要不是她妈妈她能考到这里,留在这里,她能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孩子?不能跟着孩子一辈子但前面的路一定要为孩子铺好。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孩子就是希望。

      想到这些,小林似乎特别开心,今天遇到的反面教材终于被她说的哑口无言,讽刺的体无完肤。

      其实小林并不存在,她是很多很多父母的一种思想,把孩子当做自己毕生的希望,用臆想出的伟大粉饰对自己人生的不负责任,在人生没有到达绝望的时候,却要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然后被自己刻意制造的感动感动。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各位老师对待生活的态度也将是孩子们对待未来生活的态度。

(图片摘自豆瓣)

你可能感兴趣的:(妈妈,我不是你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