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他得到了桂冠,却已不屑佩戴 - 《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读后感

我又吃下一粒叔本华牌的镇心丸。每次读完叔本华心里都会涌出大把大把的安定感,是精神吃够了食粮打出来的饱嗝。以下仅是我作为一个杂食纯业余读者的只言片语。


一开始读叔本华,是因为读了威尔·杜兰特的《哲学的故事》,里头的第七章就是专门讲的叔本华。我一下子就有了相见恨晚的感觉,除了对他的处世哲学产生共鸣之外,还记住了他那条卷毛狗。简直恨不得效仿尼采,打印一张叔本华的照片天天揣在兜儿里看。于是便专门找叔本华的作品来读。

作为业余门外汉来说,我认为叔本华的作品是很容易入门来读的。叔本华后期的作品都是在补充说明他年轻时候出版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所以后期作品的文章篇幅都不太长,有的甚至短得只有几个段落。他行文以简洁优雅著称,基本没有那些又长又句式复杂到让人怀疑人生的内容。如果你翻开过笛卡尔或者黑格尔的作品,你就懂我在说什么了。那种每个字都认识,但是它们拼成一句话之后就完全看不懂的感觉,实在是让人摇头叹息。

但是,这样的文风和篇幅有时候可能会让人主观臆断,产生仿佛是在阅读鸡汤文的错觉。撇开叔本华思想与鸡汤文内容的云泥之别不谈,单讲此文风就不是叔本华一个哲学家所独有的。古罗马时的《沉思录》《论生命之短暂》就是类似短小精湛,平铺直叙的风格。它们原本虽然只是作者的日记或者信件,但是后来作为哲学作品流传下来,给作者本人带来的哲学光辉却大大超过了他们本身罗马皇帝和三朝权臣的身份。稍近一些有法国的《蒙田随笔》,其篇幅有长有短,语言措辞更加是接地气得多。而就是这样的随笔文章,得到了莎士比亚之流的翘首赞叹。所以登上神坛高位的,不一定非得是晦涩难懂才行。


拉回来说读完这本《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的感受。

首先,叔本华重申了快乐是虚妄的,痛苦才是真实的。人的一生都是在欲望和无聊中徘徊。欲望达不到,痛苦;欲望达到之后,开始无聊,也痛苦;接着产生了更大更多的欲望,又是持续的痛苦。他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快乐,不是说享受经历过多大的愉悦,而是要看避免了多少苦难。那些不长久的愉悦,都只不过是暂时性地以感官刺激来逃避无聊苦闷。

我一开始并不明白避免苦难的奥义,不懂为什么风平浪静就是快乐。叔本华举例说,在人们感冒发烧的时候,他们没有气力去做平时沉迷的事情,头脑混沌,连呼吸都不顺畅了。人们只会想,要是我现在没有生病该多好啊。这是我们平日生活中想要避免的小苦难。那些大的苦难如果能避开,就更是无比得幸福了。近来有部纪录片《人间世2》,讲的是医院中发生的生老病死,把血淋淋的死亡不加遮掩地摊出来给人看。如果自己经历过大苦难,或者拥有了这样的间接体验,之后大概便能懂得人间果真除死无大事。

然后,他提出了解决无聊沉闷的终极手段,就是培养自己的内心,从自身得到幸福。比如说从事体育运动,比如说学习一门新技能,比如说阅读、思考、欣赏艺术、从事发明等。任何寄托于外界才能得到的快乐都是不可靠的。因为寄托于外界包含了太多不可控的因素,而万一有什么变更导致那些你以为可以得到的快乐打了水漂,就只会给内心带来痛苦。相反,如果是寄托于内心的快乐,因为其只由自己完全掌控,可以不出意外地给内心带来充实。

比如同样是一场网球比赛,假如我们的目标设定为赢得比赛。那么如果遇上强劲的对手,或者场地天气不佳,或者由于其他什么我们无法控制的因素(即有许多因素都是寄托于外界),最后比赛输了,那我们心中就会无比沮丧,痛苦不堪。但是假如目标设置为尽力打比赛,尽情挥汗如雨,享受比赛过程,那我们只要保证自己全力以赴,不论输赢,都可以达到我们的目标。同时,因为这样的目标不会给心理带来太多的压力,加上我们本身的全力以赴,最终结果反而有可能更会出乎意料得好。

或者我们在学习一个新的技能,或者培养一个新的兴趣的时候,要因为它们本身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而感到幸福。切勿仅仅是为了在朋友圈上能多获得几个赞,如此便是大大地本末倒置了。

接着,叔本华强调了独处的无比重要性。这里的独处,包含了1)一般意义上的自己一个人呆着 – 有助于自己理智、智慧和才华的发展; 2)与人交往时保持适当距离,不要时刻都混迹在人群之中 – 能够有效避免人际交往带来的痛苦; 3)精神人格的独立,对自我价值的估计要独立于他人的评价 – 令人不被世俗言语所困扰,不因为普罗大众的意见而妄自菲薄,不去一味地迎合世俗的价值观

叔本华最出名的比喻大概就是刺猬取暖的故事了。他把人类比喻成寒冬凑在一起取暖的刺猬,一面想要相互靠近来获取暖意,一面却要忍受对方的尖刺。但是如果有一只刺猬本身就有能力对抗寒冷,它就无需忍受尖刺的痛苦。

我私下以为,喜欢叔本华的人,大概在现实生活中多多少少都有点不合群。有时候我们看他人的笑脸相迎,讲好听点是处事圆滑,但心里有个小角落总会觉得那是惺惺作态。有时候我们听别人口无遮拦地大放厥词,表面上碍于礼貌不宜反驳,内心早就尖叫着反对了。你看看世人削尖了脑袋去追求权利金钱地位,虽然人往高处走是对的,但那些东西真的值得所有人那样地疯狂吗?

难道我的价值是取决于别人的看法吗?

难道因为人类是群居动物我就一定要表现得合群吗?

哪怕大多数人的想法其实是错误的,我也要迎合乌合之众吗?

只要是有过类似疑问的人,读叔本华应该都能找到内心的慰藉。他白纸黑字写出来告诉我们,不,我们要依照自己的天性生活,不去理会虚荣和所谓的荣耀。我们自身的价值只能由我们自己来定义。即使当下社会很难做到离群索居,也要至少保持精神人格的独立性。

最后,他讲述了命运的不确定性。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也无法掌控未来,我们真正拥有的只有“现在”。当下发生的事情,表面上看可能是好事或是灾祸,但是我们只有在事情发生之后,在远方的未来回头看,才能真正明白这件事的本质于我们是有害还是有益。因为我们在事情发生的当时,理智的判断受到视野的局限和情感的干扰,其实不一定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我们只能做当时我们觉得最妥当的决定。

即使我们制定了最完美的一个计划,可是因为外界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我们需要不断修正策略,做出改动。尽管我们可以做我们能做的,但是结果如何却不受我们控制,失去和得到都是有可能发生的。拿塞内加的话来概述就是,我们现在所拥有的都是命运女神暂时寄放在我们这里的。要是有哪一天,她决定要收回去,我们也没法有什么怨言。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在拥有的时候珍惜,在失去的时候坦然。

书中当然还提到了其他的一些论题,比如论性格,论妒忌,论衰老等等。不论是谁读叔本华,都会惊讶于他的博学。他旁征博引,用大家先贤的话来支撑自己的论点,诗歌文献信手拈来。通读下来,叔本华许多的观点和古罗马斯多葛学派以及伊壁鸠鲁派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果有兴趣的话,我也很推荐去拓展阅读。你会发现原来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人烦恼的问题和我们现在烦恼的其实也都差不多。


很多人评论叔本华的哲学就是“丧”的哲学,我个人是不同意的。他只不过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明了在他看来,怎样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可以带来内心的安宁。“丧”是不付诸努力就轻言放弃,叔本华是说我们不要寄希望于外界因素,不抱有过高的期望,在自身努力的同时,准备好迎接可能发生的所有失败。不去积极追求地位财富和享乐也不是“丧”,只不过是找到了另一些内心觉得更值得追求的东西,为了这些真正能给内心带来安宁的东西,世俗所谓的成功相比之下也就无关紧要了。

叔本华年轻心高气傲的时候,没有得到哲学界的认可,被黑格尔压得死死的。欧洲爆发黑死病之后,步入晚年的他才得到了应有的赞誉。他说他无力承担那顶迟来的桂冠。我猜他最后也是不屑了,一个绝世独立了一辈子的自由灵魂,早就不再需要世人堆砌的虚假高台了。

我觉得阅读不是读者纯粹单方面地接收。讲到底,喜欢谁的观点,谁的作品,只不过是因为他的文字引起了自己的共鸣,讲出了自己内心由来已久的想法。无论是哪一门哪一派,追求的东西是什么都好,只要我们有一个皈依的生活理念,大概都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安宁。

你可能感兴趣的:(最后他得到了桂冠,却已不屑佩戴 - 《一个悲观主义者的积极思考》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