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

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两大集团开始了一场真正的较量,于是便慢慢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这便是众所周知的——楚汉相争。然而在这场战争中,令人出乎意料的结局却是刘邦赢了,而西楚霸王项羽却落得个乌龙江自刎,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决定了这样的结局,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生呢?

首先,我认为是二人的性格决定了二人的不同的结局,也决定着他们之间的成败和生死。

第一:项羽的鼠目寸光以及刘邦的鸿图大志。“行略定春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从中便可看出,虽然是曹无伤说的,但却表现出刘邦的远大志向,虽然他已还君霸上,但他以退为进来富国强兵,再次攻入咸阳。由此可见,刘邦的志向不仅仅是眼前的这一亩三分地,而是整个中原。

再说项羽。“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从此段可以看出项羽的目光短浅,刘邦没有杀子婴,而项羽却毫不留情的杀了子婴,而且将关中的土地,用大火连烧了三日,首先他这样做,没有得到民心,给人民呈现的,完全就是一个暴君的形象,其次他现在就只是想夺观众之地,并没有考虑,如果夺了关中之地,那下一步又该做什么呢!由此可见项羽的鼠目寸光。

第二:项羽的优柔寡断,举棋不定。刘邦的狡诈圆滑,随机应变。“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项羽在鸿门宴之前,与亚父已经商量好,趁这次鸿门宴要把刘邦给杀了。结果到现场时,亚服多次提醒,项羽却一动不动,毫无反应,因为他害怕杀了刘邦,落下个“不仁”的名义,于是就心软了。可以看出项羽的优柔寡断,明明都说了,结果当场却举棋不定。因此就慢慢积累,最后却被自己的心软给害死了。

再说刘邦。“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从此段就可看出刘邦的狡诈圆滑,沉着机智。提前就在项羽的军营里安插了一个俘虏,最后还在项庄的刀下救了刘邦一命,看来刘邦是真的会做铺垫,善于用人。

其次,我认为还有二人的政治才能,也就是二人的策略。它也决定了一个团队的团结程度和两个集团的生死。

第一:项羽的有勇无谋,刘邦的随机应变,足智多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从这段中,可以看出项羽特别的勇猛,同是也是真的武力高强,一下子就杀了几百个,可见他非同一般。但同时也可以看出项羽的谋略,明明船就在那里,结果却为了自己的脸面而放弃了逃生的机会,最终的结局也只能是这样。

再说刘邦。“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搁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祥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乃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从此段可以看出刘邦的足智多谋和随机应变。刚开始,虽然汉的粮草不足,但刘邦并没有特别着急,他采用了陈平的计策让项王引起疑心,可见在紧急关头,刘邦可以随机应变,足以证明了他的聪明和足智多谋。

你可能感兴趣的:(楚汉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