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楚汉之争的历史人物里,西楚霸王项羽的结局,很让人唏嘘,与刘备大战后,乌江拒渡,自刎而死,对于项羽的结局,很多史学家都认为是他的性格才造就了他的悲壮自刎,但其实,在最后关头,项羽是被不能接受失败、无颜见江东父老的羞愧情绪所害,不能控制情绪的后果,远比人们想象中要严重得多。
前有项羽自刎乌江的后果,后有猫踢效应使得小孩被撞伤,如果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生活恐怕会变得一团糟,学习如何控制情绪,不被情绪所累,是人们都需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这本《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里有答案。
《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是阿尔伯特·埃利斯所写,阿尔伯特·埃利斯在第1、2章节里,通过分析情绪失控背后原因,教读者怎样控制情绪,并且附上了具体的练习表帮助读者实践,使得读者能够成为情绪的主人。
阿尔伯特·埃利斯是著名心理学家,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之父,也是认知行为疗法的鼻祖,他的著作还有《理性情绪》、《控制愤怒》、《控制焦虑》、《拆除你的情绪地雷》等。
一、察觉情绪是怎样产生的
控制情绪的第一步,首先要察觉自己的情绪,关于情绪是怎样出现的,阿尔伯特·埃利斯分享了一个情绪治疗法,通过分析这个治疗法,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情绪是怎样出现的。
ABC's治疗法:
A's:诱发性事件(日常遇见的具体的人或事)
我们为什么会有情绪?一定是遇到的人或事,触发了我们的情绪,而这些,阿尔伯特·埃利斯称为诱发性事件,一般有两类:一是重大危机,如重大灾难;二是日常的烦心事。
B's:在A处遭遇诱发性事件时的所思所想
很多人对于情绪的产生有所误解,认为遇到诱发性事件后,大脑它会自动产生对应的情绪,并表现出来。而阿尔伯特·埃利斯在《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强调,情绪或者行为表现出来,是人们在遇到诱发性事件时,思考后所得的结果。
C's:在A处 发生的具体情形里,你的感觉和行为
在遇到诱发性事件后,人们在脑海里会有自己的思考,而思考后的结果,往往会表现为情绪或直接的行动。
通过分析ABC's治疗法,我们可以看到,情绪其实是在B处思考产生的,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情绪其实察觉度很低,往往爆发出来的时候,才知道自己原来积压了这么多情绪,这时候已经晚了。
关于如何在日常中察觉自己的情绪,阿尔伯特·埃利斯表示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实现:
1、了解自己失当的感受和行为:当下自己的感受和行为是什么?在这些感受和行为之前,有什么事情发生?
2、分辨你的感受和行为恰当与否:有没有可以替代的更好的感受和行为可以表现出来?
3、试着去直面那些难人难事:看到问题的本质,直接面对而不是逃避本质
并提供了很好的练习模版,可以供读者参考:
二、了解情绪失控的背后
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话:你眼中的世界,是你内心的投射,这句话放在情绪上,也很适用,我们表现出来的不好的情绪,是我们思考后选择表现出来的,根据阿尔伯特·埃利斯说的ABC's治疗法,我们就能明白,情绪的关键,是在B处,在B处的所思所想,直接会表现为情绪,以及行为。
而让我们表现出失当情绪和行为的,是在B处时,我们经常使用的病态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让我们被那些触发情绪的人或事牵着鼻子走,让我们成为情绪的奴隶。
阿尔伯特·埃利斯总结道,这些病态思维方式有三种:
1、灾难性思维
2、绝对论者思维
3、合理化:对发生的事否认或不当一回事
而这三种病态思维表现出来的不理性信条会有以下几种:
①应该化、必须化或要求化;
“我必须......”
“我应该......”
“我一定.....”
②把人或事恐怖化或灾难化;
“万一......怎么办”,“这太可怕了”
③人身攻击,而不是责备他们的行为;
④合理化(弱反应)或顾左右而言他
“谁会当回事?”
“天还没塌呢!”
“那又怎样”
了解了这三种病态思维,在我们有情绪的时候,可以试着审视自己的情绪,是不是因病态思维而产生的,从而有目的地去改正这些,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通过练习,控制我们的情绪和行为
了解了情绪背后是什么在控制我们,那么我们就可以有目的地去采取行动改正,对于情绪背后,病态思维对应的不理性信条,阿尔伯特·埃利斯提供了三个步骤帮助读者改正:
1、发现那些使我们的感受和行为失当的非理性信条
2、让你的合理化和借口作废
3、对你的合理化做法及借口进行反制
并不是知道了,就可以做到的,要通过不断地练习,用理性,代替不理性,这样我们才能做到真正的控制自己的情绪,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的人。
总结一下,阿尔伯特·埃利斯在《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的第1、2章节里,教读者察觉情绪,并了解情绪失控的背后,最后根据情况,不断通过练习,使得读者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自己的生活。
人活在世间,免不了与人与事打交道,这就注定了会有思考,会有情绪的产生,我们不能避免情绪的产生,但是可以通过努力,让自己去控制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