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最怀念的是那忙起来的氛围

图片来自网络

十二岁以前的年都是在农村过的,那时农村还很闭塞,家里也不富裕,可那时的年过的可真是有滋味啊!

印象中,进了腊月没多久,大家基本就忙活起来了。最早的要数做豆腐了。把自己家地里产的黄豆泡一宿,第二天早晨要早早起来用扁担挑着去有机器的人家加工,当然,这也是要提前“预约”的。那时,整个村子也就一两户人家家里买得起这种机器,所以,一到了腊月,就特别的忙。村里大家关系都很和谐,加工只象征性的给几块钱电费就算了事。加工完,要经过稀释,过滤等一系列环节,然后就是煮的功夫了,煮过后就是“卤水点豆腐”,最后挤压出去多余的水分,豆腐就做成了!记得每次过年做豆腐,家里人都忙得不可开交,屋里也总是热气腾腾的。而我总是盼望着家里做豆腐的时刻,不仅是可以尝一口最鲜的热腾腾的豆腐脑,而是,做完豆腐,就快过年了。

现在想想,那时自家做的豆腐真好吃,筋道,爽滑,还满满的豆香味!现在过年,基本都不吃豆腐了,豆腐也不再是“过年必需品”。

那时我们住的是土房,因此到了腊月二十三前后,就要进行另一项重要的工作“糊棚”。糊棚就是去集市买一大捆白纸,然后用白面做半锅浆糊,(这是纯天然的胶水)再把浆糊涂匀到白纸上,一张一张贴在墙上和棚顶。糊棚是个“大工程”,一个人是做不来的,必须得叫三五好友来帮忙,就这样,还要从早上一直忙到半夜呢!大家也乐于帮忙,你帮我,我帮你,才有忙年的气氛嘛!那时,只要一糊棚,满屋都充斥着浆糊的香味,那是年的味道。最喜的是糊完棚第二天早晨,睁开眼屋里白白净净的,再贴上新买的几张年画,就焕然一新了,仿佛又住进了新房子似的!

那时,过年就是这么有仪式感,每家每户忙起来,全村都忙起来。对于年,大家都是盼着,盼着……年货没有多丰富,家里最常买的就是几斤黑枣,几斤花生,加上自家种的向日葵,这就是过年小孩子的零食了。除夕那天的主食也没有多丰盛,只是把白菜、粉条、牛肉、豆腐都放在一起来一个大锅炖。然后初一包一顿饺子而已。

回族改良版的九大碗

现在的年,各种水果干果,饮料零食,年货市场满目琳琅,选都选不过来。年夜饭也是鸡鸭鱼肉,应有尽有。然而,物质极度丰富,却再也品不出儿时的年味。年,依旧如期到来,却再也没有那种红红火火的忙活劲儿。#羽西×  红蕴新生#



活动传送门

你可能感兴趣的:(儿时的年味|最怀念的是那忙起来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