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很“好”,在你身边10年,你却浑然不知(内附识别方法)

你身边一定有这样的人——

“晚上吃什么?”

“都可以,看你。”(内心潜台词“我想吃素”)

“烤牛蛙不错,全是肉纤维,不腻。”

“呵呵,看起来挺好吃的样子。”(内心潜台词“天哪,全是油”)

 “这20块消费券我拿着没用,给你吧。”

“谢了。”(内心潜台词“唉……待会记得扔掉”)

他们通常不会第一时间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习惯于迎合他人,当然也不太会拒绝,更甚者病态地喜欢道歉,随时都把“不好意思”“对不起”挂在嘴边,似乎不先在语言上惩罚一下自己就不能开口说话。

现实经验中,更多人把他们贴上“老好人”的标签,其实不然。


朋友说,他的表弟,985的90后,以上全中!

表弟在一家中型的国有企业工作,很忙,加班是常态,出差是便饭,工作节奏快到上厕所都要读秒。

近日表弟突然声称要辞职,在一两白酒的刺激下愤怒声讨公司——没让他当项目组长。表弟说:公司让老实肯干的人吃了亏。

该他做的事,他都认真做了;不该他做的事,他也做了。

第一个上班,最后一个下班,见月亮比见太阳的时间还多。

团结身边的每一个人,只要有需要,就算不是两肋插刀,也算挺身而出。

领导交代的工作,不折不扣;领导安排的稿子,重写十次也无怨无悔……


打住,重写10次!“你为啥不能一次写好?”

“我不擅长这种八股文,但我态度端正,最后总是能交差。”

“那你不折不扣完成的工作都是些什么?”

“岗位工作嘛,还协助其他同事开个会,分文件,发邮件啥的。”

“你加班都在干嘛?”

“做白天来不及完成的事,白天人多,打岔也多;另外,有时候领导下班晚,不好先走。”

朋友笑了,“我要是你领导,也不会让你当组长。”

讨好型人格的本质是想用小恩小惠来逃避真正的责任。——老喻(孤独大脑)

回避争执是“表弟们”的重要特征,一旦出现争论,不同意见,或是存在表态后产生分歧的可能,表弟们就是会采取各种方法避免或终止这种局面,比如立即同意对方的意见,或者借故脱离现场,或者直接采用道歉的方式终止谈话——“哦,不好意思,可能是我记错了。”

其次就是主动在小事上迎合他人。我帮你取快递吧,我帮你拿材料吧,我帮你发邮件吧……热情且主动。但当出现真正需要扛住的大事时,表弟们就安静的像没有了呼吸;若是承担了重要任务,则错误不断,道歉不断,加班不断,眼泪不断——“啊,没注意,看漏了。”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搜索

表面看,“老好人”和“表弟们”具有极高的相似度,比如缺乏主见,不懂拒绝,谁也不得罪等等。但表面之下,两者存在一个及其重要,甚至是本质性的区别——老好人是真的好

老好人缺乏主见大多是因为放弃思考或是暂时的智商不在线,不懂拒绝是宁愿自己吃亏也不愿得罪人,不管当时有多么的勉强,事中或事后老好人们总能回复内心的平和,他们热爱集体,喜欢一群人其乐融融的环境,也愿意付出努力维持他们希望的内在和谐。他们可能能力不强,但坚韧、善良,有自知之明,心胸宽广,有接受后果的勇气。老好人是自洽的,表里如一。

一般来说,“表弟们”是聪明进取的,但由于在“吃大亏”与“吃小亏”之间,他们不断的权衡分析,试图采取看似合理的方式达到一样的效果,比如“平时多帮助同事”=“接个重活”,“听领导的话”=“执行力强”,“不提意见”=“团结协同”等等。所以,表弟们是矛盾的,他们希望通过用“老好人”的方式,得到超越“老好人”的结果,一旦事与愿违,怨念即生,轻则消极怠工,重则一走了之,更甚者给公司下药使绊,鸡犬不宁。事实上,劳动仲裁院的某些卷宗里,男女关系的失败案例里,“表弟们”就是一个个真实的存在。

还好,这样的人不多。遇到了,奉送一个识别方法:

他们习惯于把自己不需要的东西热情地送给别人——

己所不欲,施于人。

(准确率有待验证,仅供参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他很“好”,在你身边10年,你却浑然不知(内附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