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一、原文

【通行本】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帛书】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真诚的话不华美,漂亮的话不真诚;行善的人不去争辩,总是争辩的人不是良善的人;真正有智慧的人不认为自己博学,总是认为自己博学无所不知的人其实是没有智慧的。圣人不积累私藏,帮助别人的越多,自己越是充足;给予别人的越多,自己越是感觉获得的多。天道,利万物而不伤害;圣人之道,做好事情却不为自己争名夺利。

2、南怀瑾《老子他说》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好话听起来都不好听,而好听的话却都是不可靠的。“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要辩论就不是真理。“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智慧到了,不读书也万事皆知。悟了道,一悟百悟千悟一样知道。但是一般知识越多,真智慧反而被知识蒙蔽,就是佛学讲的所知障,知道得越多越不能入道。所以,他说真正的圣人不自私,不占有,就是“圣人不积”的意思,不放在自己口袋里。这与佛学讲布施的道理一样,不占有,不储藏,一切贡献出来。其实,真能布施出来,不但你自己有贡献,而且给出的越多,你的成就越高。“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你真为人服务的话,付出得越多,你自己则会越加富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老子》真正的中心,要我们效法天地。天地生长万物,生生不已,只有付出,不想收回,不想得到报酬,所以天地还是天地。人处处要想占有天地,占有别人的利益,结果反而什么都得不到,这是《老子》告诉我们的原则。

3、罗大伦《道德经说什么》

(1)真话往往说出来就不好听吗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里的“信”指真实、真诚。真诚的话,不会特别悦耳动听。那种特别悦耳动听的话,往往“不信”,让人听了觉得不信服。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成,真实、可靠的话其辞藻不一定有多美,而辞藻美好的话不一定有多可信。

(2)有时候念头一转,事就成了

“越学越多”是学知识的一个过程,当您掌握规律以后,会觉得越来越简单,这就是老子说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旦您掌握了规律,就不用再盲目地浪费精力。正常的情况下,“博”很可能是到达“知”的一个过程,因为您在“博”的基础上掌握了规律,才能提升。老子的意思是,如果您满足于“博”的状态,觉得“博”了不起,就会处于一种“博者不知”的状态,您永远不知道真理到底是什么。

(3)“天堂”和“地狱”只在一念之间

“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这句话在通行本写的是“辩者不善,善者不辩”,如果按照通行本的写法,这句话的含义和前面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应该很接近。“多”是对自己的,达到了上善的境界的人,不会为自己多求。老子在这里指领导者,那种利用平台为自己多求的领导者,一定没有达到上善的境界;而那些达到上善境界的领导,绝对不会为自己多求。只要我们能弄清楚“不多”和“多”的对象是自己,找到这句话的核心,就很好理解了。

(4)如何实现双赢

“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圣人无积”,“积”是积蓄的意思,圣人指有道的领导者。老子说,有道的领导者不为自己处心积虑地谋划、捞取,他们从来不这样想。“既以为人,己愈有”,他们总是为别人做事、增加福利,结果他们最终拥有的也越来越多。“既以予人矣,己愈多。”圣人总是在为大家付出,这叫“予人”,越给别人,自己拥有的越来越多。

三、我之体悟——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根本发展规律

这一章前几句话,大家的解释都是“真诚的话不华美,漂亮的话不真诚;行善的人不去争辩,总是争辩的人不是良善的人;真正有智慧的人不认为自己博学,总是认为自己博学无所不知的人其实是没有智慧的。”

我觉得这样解释有点违背老子“有无相生”的原则,老子不会只取一端。我觉得解释为“真诚的话不一定华美,华美的话不一定真诚;善人不一定会去争辩,争辩的人不一定是善人;智慧的人不一定博学,博学的人不一定智慧”更为妥当。

老子是想通过这一段告诉我们,世间万物并不都是表面看到的那样。我们要透过表象,看到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那么根本规律是什么呢?就是“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这段话老子是想告诉我们,先“舍”才会有“得”,对他人付出越多,就会收获越多。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努力付出而不争不抢,这才是符合自然和人类社会根本发展规律的行为。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