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构规划是科技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PDCA循环的起点。好的架构规划能够对全年的工作起到方向指引作用,并且明确建设的重点。本文对如何进行架构规划的方法进行了总结,整体规划过程如下图:
规划过程的输入是业务和技术的现状,分析业务、行业、技术的现状和变化趋势情况,提炼定义出当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然后在各项约束条件下进行取舍权衡,最终形成技术策略。
这个过程最关键是3个方面,一是分析和理解业务,二是提炼关键问题,三是制订技术策略,本文后面的章节也是按照这个脉络展开。
有一句话叫做脱离业务谈架构都是耍流氓,尤其是对于业务技术而言,深刻的理解所处的业务领域,洞悉它的本质,预判它的发展趋势是做好规划的关键。而对于技术同学如何理解业务呢,一个是意识层面,要认识到理解业务是工作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不仅仅只是研究技术的实现原理;另一个是业务理解的方法,我们要从宏观视角来理解行业,从微观角度来理解当前所在组织。
从宏观角度来看业务,主要包括3层:
对行业形成全景视图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业务策略背后的原因,对我们形成业务判断至关重要。另外一个是我们在分析的过程中,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行业全景,要能够预判行业的发展趋势,并面向未来进行布局。
宏观的角度便于理解行业全景,微观角度更多是理解当前组织在整个行业中的相对位置,价值链条中承担的是什么角色,如何经营可以获得更多的商业价值。
分三层理解微观层面的业务: 理念-目标-策略
基本上通过上面三层的拆解,就能对当前业务在今年的布局思路有一个相对透彻的理解。另外一点,技术也要有一些自己的思考,看看能否在业务层面贡献一些智慧(或者说提出一点自己的质疑,毕竟也不是每个业务方都是靠谱的)。
回归到业务的灵魂拷问上来:
从这几个维度上去思考,就能对业务策略形成一些自已的判断了。
业务维度的挑战,通常而言都是增长层面的。变数比较多,这儿归纳一下常见的挑战:
流量:流量见顶,平台整体的流量随着覆盖度的提升,增长趋势已经逐步的放缓,难以维持高增长了。
转化:产品比较复杂,理解成本高,整体转化率难以提升。
留存:通过营销拉动的用户,难以留存,拉得快,走得也快。
产品:产品在整个市场的竞争力并不突出,市场品牌缺少宣传,用户心智并没建立起来。
现状:各种效率问题(产品上新、营销活动、运营策略支持、合作方快速接入等等)、技术风险(业务越来越复杂,资金敞口越来越大,对资金安全和高可用要求越来越高)、新业务快速试错的支持、点状突破与体系化打法的矛盾、业务快速发展与人力资源的矛盾、系统架构历史负债问题
新技术:如何探寻新技术与业务的契合点,创造业务价值
从技术与业务的关系说起
技术与业务的关系有三层,第一层是技术支撑业务,第二层是技术驱动业务,第三层是技术创造新商业。通常对于业务技术团队而言做好前面两层,就已经称得上是优秀了。比较理解的情况是技术比业务快半步,这样就是在帮业务铺路,而不是在给业务填坑。半步就需要从业务策略中,预判未来的业务和技术的挑战,然后在架构层面做一些布局和考量,主要就是通过一些能力的建设,提前释放未来的压力。
拓展一下视野
华为战略有五看三定,五看主要是看行业趋势,看市场/客户,看竞争对手,看自己,看机会。这儿获取行业研报会是一个比较高效的方式,多研读一下行业版图,形成俯视的感觉。行业层面如果已不足以产生足够的输入的时候,那一定是已经处于领头羊的位置了,那就要回归业务本身去寻找布局点了。
最后是取舍-Less is more
无取舍不成战略。我们取舍的时候主要是思考应该什么?能做什么?这儿想提的一个点是,要先定目标,想清楚策略,不要受限于现有的人力资源。因为一个正确的、有吸引力的方向自然能够申请到资源的。所以,不要在想事情的时候,就给自己设定诸多限制。
这一章节相对来说偏概念一点,比较虚,不过整理了一个具体技术着力方向的附录,可以参考一下。
第一步:需要需要什么样的团队
根据我们的业务目标,技术策略形成组织搭建目标,一般而言团队的构建和主要的技术策略是相配套的。各个关键的战场由独立的团队来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二步:组织诊断:现象->矛盾
重要战场的人力资源是否匹配,将和兵是否和战场需求相匹配。关键的场景要有足够的投入,这时候大概率是存在资源瓶颈的,需要和业务方明确匀动的策略。各团队的层级梯队要合理,要从成长、发展、晋升的角度看人员配置是否合适。不同层级都要有成长的空间,汰换、匀动是比较常用的调整手段。
第三步:排兵布阵
重点是一号位的确定,压实责任,形成定期进展沟通的机制。
文化设计:
目标感(有没有共识)、成就感(业务价值&个人成长)、幸福感(有没有在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团队归属感)、安全感(业务边界%组织认可(被看见))
这个不过多展开了。
根据战场的人员情况,按照近细远粗,定出里程碑计划。
本文对如何做技术规划做了一个总结,主要是从理解业务,提炼挑战和问题,制订技术策略三个方面的实施要点做了一个总结。希望给大家带来一些参考。
一、上年度架构总结
二、问题与挑战
三、本年度架构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