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数字虚拟世界:互联网的下一站

  虚拟现实与现实交叉融合的元宇宙(Metaverse),正在指向互联网的下一站。

科幻小说《雪崩》中描绘了一个称为元宇宙(Metaverse)的多人在线虚拟世界,用户以自定义的“化身”(Avatar)在其中进行活动。主角通过目镜设备看到元宇宙的景象,身处于电脑绘制的虚拟世界,其中灯火辉煌,数百万人在中央大街上穿行。元宇宙的主干道与世界规则由“计算机协会全球多媒体协议组织”制定,开发者需要购买土地的开发许可证,之后便可以在自己的街区构建小街巷,修造楼宇、公园以及各种违背现实物理法则的东西。主角的冒险故事便在这基于信息技术的虚拟世界中展开。

无独有偶,人们熟悉的Avatar(《阿凡达》)同样是出自于该小说,意为“网络分身”。2009年,詹姆斯·卡梅隆导演通过电影《阿凡达》所构建的全新世界,将Avatar这个概念以更具象化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眼前。那么,当人们为听起来相当复杂的“元宇宙”概念感到头疼的时候,最简洁的理解方式也是借助一部电影——《头号玩家》。在电影所描绘的“绿洲”中,不仅不同次元的影视游戏中的经典IP在这里汇聚,还有完整运行的社会、经济系统,无数的数字内容、数字物品都可以在元宇宙通行。

更有意思的是,早在《阿凡达》面世六年前——2003年,就已经有一位哲学家给了它一个略为神秘又颇具科技感的定义——“主从机器人”,甚至早已用理论研究与持续的技术探索,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未来文明形态。

2003年,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大西洲科技首席科学家--翟振明在论文《实在论的最后崩溃》中首次使用”avatar”,将其定义为 “人替”,并称呼它为“主从机器人”。

“电影《阿凡达》里的物理替身,我叫它‘主从机器人’。虚拟世界与物联网的连接,在我看来,主从机器人是最方便的选择。”

1998年,任教于美国的翟振明教授出版了《Get Real:A Philosophical Adventure inVirtual Reality》(中文《有无之间》),当时在美国哲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美国评论者认为“有可能在虚拟现实技术和哲学两个领域都成为里程碑性的著作”。该书极富创造性地探讨了虚拟生活的本体论意义,深入讨论了信息技术通过虚拟现实(VR)和扩展现实(ER)对人类生活方式的颠覆性冲击,前瞻性的预言了技术改变生活的一个个重要节点。 

以《有无之间》为基本理念,大西洲科技于2014年6月在于广州中山大学锡昌堂构建出无缝穿越虚拟世界实验室,展示了一个“黑客帝国”般供人类生活的虚拟世界的原型,将网络化的虚拟现实通过主从机器人与物理系统结合,展示一个以人替(avatar)、人摹(NPC)、人替摹(avataragent)、物替(physicum)、物摹(physicon)为主要存在物的虚拟世界,此世界又通过人体替(avator)与物联网中的物体互动,使人们无需走出虚拟空间就能实施对物联网中各种对象的监控和操作。 

翟振明说:虚实无缝穿越系统是ER扩展现实技术的原型,我们通过物联网的方式把“自行车”、“主从机器人”接入互联网,并实现远程主从控制。以3D沉浸式视觉的方式实现真实场景的穿越,以实时受控的数字替身(Avatar)的方式实现虚拟社交,以改造后的ER头盔及光学环境实现虚实融合,如此一个虚拟和现实无缝融合的世界—扩展现实(Expanded Reality)的世界就被创造出来了。我们完成了一个整合,经过如此整合的人机互联互动系统,就能够允许我们完全沉浸在虚拟世界的环境中进行各种维持基本生存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实践活动。以虚拟现实为基础将现实世界整合进来后的虚实共存的世界,是未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一个雏形——它就是“大西洲虚拟世界”。

这也就不难理解,当思想界、科技界、资本界、企业界和文化界,甚至政府部门都在为“元宇宙”现象沸腾时,这位哲学家为何淡定自若了。

当前,关于“元宇宙”最有代表性的定义是:“元宇宙”是一个平行于现实世界,又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虚拟空间,是映射现实世界的在线虚拟世界,是越来越真实的数字虚拟世界。我们深信:虽然目前元宇宙的最佳体验场仍在游戏,但绝不止于游戏。从这个准备度最高的c端场景开始,元宇宙将逐渐走向无垠。

元宇宙落地离不开”真实世界虚拟化“和”虚拟世界真实化“。一方面,我们的物理世界从在线化、数字化、智能化在走向虚拟化,广义的“数字孪生”加速在各个产业落地;另一方面虚拟世界的体验因为3D内容、物理仿真、AI、云等技术突破,会更加的真实和有沉浸感。更重要的是,这两条主线的交织,会最终颠覆数字内容的消费和生产范式,乃至彻底改变很多实体产业的商业范式。正走在”真实世界虚拟化“与”虚拟世界真实化“交织的道路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元宇宙=数字虚拟世界:互联网的下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