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之前先来个小小的讨论。俗话说人在江湖漂,套路深似海。说说你遇见过什么好玩的套路,让你在被套路后才恍然大悟这是一场大忽悠?
我见过美容店派发礼品券,进店领取礼品后被洗脑做美容项目的;
也见过海报上明明写着“扫码领取免费福利”,扫码后却要按要求发朋友圈集赞分享才能得到礼品。
还见过公众号博主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通过慷慨激昂的文字调动读者的情绪,得到了爆发式的转发量……
类似的套路层出不穷。你遇到过几个?
回归正文。有没有想过套路的本质是什么?人们为什么轻易地被套路?是因为很傻很天真吗?
为什么有人送你一百元现金,你会觉得不可信。但是一个价值两百元的课程,有人要送你一百元代金券,却能够取得多数人的信任?
为什么公众号的大咖能够如此直达人心地表达你的想法和需求,而你自己却无法表达出来?是真的他们比较有智慧,有洞见吗?
如果没有审慎的思考,我们就很容易犯《隐性逻辑》中提到的错误的心里逻辑:我们更愿意接受那些自己认为正确的推理,而它们并不依赖于逻辑的有效性。日常生活中全是这种思考陷阱。
我们的大脑甚是懒惰,一旦形成观点,为了保持思维的一致性,就会自动自觉地不断印证这个观点的正确性,且缺乏反向思考的能力,去反证这个观点是否存在漏洞、是否理据充分。如此一来,也许我们所信赖的直接,就很有可能只是“错觉”。
你以为的只是你以为的
大鹏和小美是相识多年的同窗同学兼好友。
大学毕业旅行,大伙提议去C市走一趟闻名遐迩的玻璃铁索桥,大鹏和小美都欣然同意了。可来到风景如画的铁索桥,胆小的小美却一直不敢往前迈步,站在桥头始终过不去。
大伙在桥尾干着急,只有大鹏二话不说走回去把小美一路牵过来。
说实话,恐高的大鹏再走一趟也是心惊胆跳的,但是碍于面子一直就强撑着。而小美被大鹏温暖的大手牵着,心中的恐惧逐渐平伏了下来,转而泛起了阵阵涟漪。想想多年来和大鹏一直是好友,也许其实早就喜欢他了。大鹏转过头来,看着此刻弱小无助的小美,心中激起无限的保护欲。
美好的爱情故事就此展开。
等等,是不是哪里出错了?过个桥就能找到爱情,那闯个红灯会不会就找到今生挚爱呢?
虽说爱情不讲理,但也不至于到蛮不讲理的地步啊。所谓的患难见真情,是怎么回事?
这正是社会心理学家唐纳德·达顿和阿瑟·亚伦做的“木桥研究”。科学家告诉我们,在爱恋的早期,我们的大脑会分泌一种叫做苯乙胺的物质,这种化学物质能够带给我们兴奋的感觉。无独有偶,恐惧同样能够激发苯乙胺的分泌。
也就是说,大鹏和小爱以为的“心动瞬间”,也许只是被玻璃吊桥“吓坏了”而已。
我们做的每个决定都多多少少的由经历的感情构成。而感情往往会“欺骗”大脑,把一瞬间的“感觉”误以为是大脑长时间考虑作出的决定,就会轻易产生错误的论断。在逻辑上,称之为“归因谬误"。
如果跳出“归因谬误”?《隐性逻辑》中给出两个方法:
一是追问行为的时间顺序,确认发生的时间不是单一时间节点的思考结果,而是长期考量的决定;
二是寻找更多可能的起因,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假如不在这个情境下发生这件事,会不会有任何变化。
2你觉得的只是你觉得的
兰兰特别喜欢看某公众号大咖的文章:致渣男,谁碰上谁一手脏;致贱人:你就该去死;XXX,你丢了男人的脸;不愿意为女人花钱的男人,根本就不爱你!
大咖的每一篇文章仿佛就说出了兰兰的心里话,仿佛就是兰兰的代言人,于是兰兰每一篇都广泛转发:XXX这种渣男就该人道毁灭;爱她就要为她花钱,这才是爱情的模样……
此时大咖说王思聪见一个爱一个,他有钱未婚就不是渣男;彼时大咖说某某明星竟然甩了某某小花爱上另一个小花,简直渣得不行。
明明就是双标,可兰兰居然觉得这判断完全没有问题,那究竟是哪里出了错?
其实,大脑总在你不知不觉间偷懒。从现实情况中追根溯源寻找事实真相太累,于是大脑会迅速对眼前可见的情境作判断,根据仅有的知识和经验给情境贴上标签。如同见到黑色的饮料,我们会立即判断它是可乐,而不会考虑它会不会是黑加仑果汁。
大咖用标题迅速地在兰兰脑海里贴下观点标签,只要兰兰打开文章,看到的内容就全是印证这个观点正确的佐证。而这些观点的佐证,正好激起了兰兰内心的认同感,如同心灵捕手一般紧抓住兰兰的想法。
如何少贴“非黑即白”的观点标签?《隐性逻辑》中给出两步方法:
第一步,你需要有意识地思考。因为大脑总是在寻找最快、最简单的方法,你必须激励甚至强迫自己去思考。
第二步,你需要有意识地分清“观点”和“事实”。分清别人向你表述的内容仅仅是他的“观点”还是事实的真相。根据现实情况有意识地观察和分析。只有利用自己的思维线索去寻根究底,才不会轻易调入别人设下的思考陷阱。
3下一次能掷到硬币的背面吗?
甲和乙一起玩掷硬币游戏,甲坚持选硬币的背面。头9次甲都掷出了硬币的正面,那么,你觉得第10次掷到硬币的背面,有多大的可能性呢?
理智告诉你,每次掷硬币掷到正面或背面的概率都是50%,可总不可能运气这么背,掷10次硬币都掷不到背面吧?
这就是传说中的“蒙特卡罗效应”:如果一件事很长时间没有发生,我们会相信这件事的概率更大。同时,我们会掉入思考陷阱:在评估概率的时候,我们会过多地关注其他方面,尽管那些信息是无用的,却对我们的评估结果产生决定性影响。
前9次的掷到正面的概率真的影响到第10次掷硬币的概率吗?你想多了。
4为什么相比得到,我们更害怕失去?
雅婷和大刘在一起快十年了,雅婷明知道大刘嫖娼、赌博还家暴,妥妥一个渣男无疑,分分合合,却也始终离不开他。雅婷总是劝慰自己,都在一起这么多年了,已经没有青春可以虚耗了,也许再等一等,大刘就会浪子回头。
可这一等再等,等来了容颜老去,却依然等不到浪子归来。
正如《隐性逻辑》中所说:我们总能为自己的决定找一个理由,即使是错误的决定。有时候这个理由甚至“好"到让我们放弃更好的选择,去坚持自己最初的选择。
这是为什么呢?
面对改变,大脑通常是保守的。与其去预测不可预知的改变,不如去守住已知的噩梦。因为面对改变需要思考,而守住现有可见的一切完全不需要费脑子,不用死任何一个脑细胞,这对于大脑而言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其次要提到一个心理学上的现象,叫做“沉没成本效应”:很多人将“已经为一件事投入了过多的时间、精力或者金钱”作为理由,继续去做一件不合时宜的事。国人优秀的旅游事业,正是利用这种“沉没成本效应”,每每敲诈难得到此一游的游客们——来都来了,不多买点纪念品怎么行?
如何避免“沉没成本效应”影响自己的判断?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非常学术性的量表(此处忽略),大意就是对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和可能性等进行量化,拒绝因沉没成本造成的心理负担,用理智的角度衡量这件事的可行性。
以上仅列举了四个思维上的逻辑漏洞,而在《隐性逻辑》中足足罗列了21种思维漏洞。那么,这本书究竟讲了什么?
日常生活里我们常常能遇到各种套路:非黑即白的思考模式、归因谬误、滑坡谬误、沉没成本效应等。
为什么会造成逻辑漏洞?作者在书中提到思考的两个重要要素:
第一个是我们的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
第二个是用来储存信息的缓存容量有多大。
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决定了我们思考的深度,而缓存容量决定了思考的广度。思考的方式对了,我们可以深入思考一个问题;思考的维度足够多,可参考的资讯足够大,我们能够为这个问题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法。
本书作者用幽默易懂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21种逻辑漏洞,以例子——科学研究——解决方法的写作结构,逐一介绍各种逻辑漏洞的形成与破解之法。概括来说,只要用对了脑子,火眼金睛是可以炼成的。
现在,你打算随着作者的思路,去练就破解套路的火眼金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