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NO4:经济学关心的事与愿违的现象

2018.10.4 学习薛兆丰经济学第4天。

康德说:“ 愿上帝保佑我们免受友人的攻击——要是攻击来自敌人,我们倒能设法自卫。”

这节课其实给我挺大反思的,以前我的价值观当中事与愿符是一件显而易见的事情,但是这节课却告诉我经济学关心的是那些美好的设计怎么会导致不好的结果。

本期主题:经济学家关心的是事与愿违的现象。

课程来源: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 )最出名的著作《国富论》,全名就叫《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探究(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1776 )》

有价值疑问:

事与愿违的现象指的是什么?

怎么理解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个人如何致富,国家怎么富强的学问?

为什么以亚当·斯密作为现代经济学鼻祖?

课程还原

1. 开宗明义:

为什么过去的学问不叫经济学?过去的学问研究的事与愿符的规律,而经济学研究的是事与愿违的规律。

2. 美好的愿望不一定带来美好的后果

好人做好事,坏人做坏事——所以社会上的好人都是好人做的,坏事都是坏人做的。所以为了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就让好人多做事,消灭坏人。四个例子:(1)让资本家多付工人工资;(2)限制提价,惩罚提价;(3)抓贩卖国家白银的人;(4)限制房价;(5)限制海外办厂。这就是典型的事与愿符的思维方式,但是,这都导致了好的结果吗?

3. 坏人干坏事其实影响很有限

当一个坏人作恶的时候,其实所有人都警觉起来了,因为人的能动性,他做恶造成的影响就会很有限。反而那些说着我可以带你去美好世界的人,往往带来更大的破坏,因为相信的人更多。

4. 好人好心不一定干好事

可以思考以下例子:

(1)最低工资制度,本来是要保护穷人的,它真的保护他们的利益了吗?

(2)同工同酬制度,本来是要保护那些弱势群体的收益的,但它最后保护他们的收益了吗?

(3)福利制度,本来是让那些没有依靠的人能够找到依靠,最后这些群体的生活,是变得更好了,还是变得更糟了?

(4)为保护那些濒临灭绝的动物,我们颁布了各种的法律,最后这些动物的命运是更惨了,还是更好了?

(5)我们鼓励循环利用,本来是要保护地球的资源,但是循环利用的政策,最后是破坏了环境,还是保护了环境?这些例子,我们都会在后面的课程中逐一详细讨论。这些例子引与课程。

5.政府立法不是解决问题的终点

举例:香港电台教人们在丢瓶子的时候要洗干净再丢,既然垃圾要丢为什么还要清洗?难道垃圾回收后就不清洗了吗?

当人们认为一件事情不公正、不如意的时候就要求政府立法,阻止这件事情。一旦立法事情就结束了,真的结束了吗?经济学会关心后面的事情,当立法之后人们会有对策,其实最后事态的发展往往与想法有很大的差距。

课程结论:

济学家关心的,是那些人们出于良好的愿望而产生的有害的经济政策,那些事与愿违的现象。如果你要问,经济学家和普通大众有什么区别的话,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经济学家不关心阴谋论,他只关心事与愿违的因果规律。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济学NO4:经济学关心的事与愿违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