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才明白,儿子和女儿区别太大了,真的很真实

文/荔子言


孩子是父母的生命延续,是上天赐给父母最珍贵的礼物,是父母的精神支柱,是父母的未来和希望,更是父母牵挂的软肋。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捧着宠着爱着,像一个宝贝一样的悉心呵护照顾,教孩子识文写字,告诉他做人的道理,就是希望子女长大,自己老了以后,能有所作为,也能对父母孝顺。

养儿防老是中国的传统观念,即便现在有一些老人思想观念放开了,嘴上说着老了以后自己就去养老院,不拖累子女这些话,但其实心里还是很希望,如果有一天卧病在床时,能够得到子女的照顾。

而女儿和儿子又有所不同,虽然小的时候觉得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都是自己的心头肉,没有什么区别。可是到底有没有区别,等到父母老了以后最有发言权,最能感受得到。

人到老年才明白,儿子和女儿区别太大了,真的很真实

叔叔家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儿子结婚后小两口就搬出去自己住了,女儿也嫁人了。有一次家庭聚餐,我们都去了,唯独没有见表哥,叔叔才说:“这小子和媳妇儿回娘家去了。”

叔叔说,小的时候没啥感觉,现在去了媳妇,就隔三岔五一有时间就和媳妇回娘家了,还一住好几天,但是回来自己家每次都是上午来,吃了中午饭就匆匆走了。话都说不上几句,以后是指望不上他了。

反倒是女儿,时不时地打电话嘘寒问暖,还经常带着吃的喝的回来看父母。本来想着儿子娶了媳妇,就撑起了这个家,以后就靠他来照顾这个家,没想到却比不上嫁出去的女儿。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却忘记了女儿还是贴心小棉袄

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让很多人认为,一个家庭中儿子才是“顶梁柱”和家族香火传承的继承人,儿嫁出去的女儿就像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甚至在古代,嫁到夫家时,就连姓氏都会改。

可是,女儿天生心思细腻,儿子则相对大条一些。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有一项针对2.6万名老年人进行的研究表明,很多年老多病的父母在晚年更希望有个女儿,因为女儿照顾父母的几率是儿子的两倍。

即使在子女双全的家庭中,多数也是女儿照顾老人的次数多一些。

王奶奶家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两个儿子虽然都有自己的小家,但是都和母亲身处一个城市,女儿则在外地工作。

王奶奶前些日子不小心摔倒了,邻居们给她的两个儿子打电话,打通了大儿子的电话,正在外地出差,然后就给小儿子打,小儿子倒是来了,把母亲送到了医院。待了一天,有别的事,就又离开了。

王奶奶自己安慰自己,和来看望她的邻居们说,孩子有事,不怪他们。没想到女儿听说母亲摔骨折后,直接休了三个月的假来照顾母亲。

女孩儿一般比较心软,只要知道父母生病了,都会心里惦记,宁愿放弃自己手头的事情,也要飞奔到父母的身边。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病房里衣不解带照顾的一般都是女儿。

另外,女性比较细心,有耐心,对父母也会更加贴心。

父母要平等对待子女,做好孝敬长辈的表率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像一面镜子一样,都会在潜移默化间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孩子会学习你的言行举止,会以为你所作的一切就是对的,就应该是他们效仿的。

所以,平时在家教育孩子时,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要平等对待,千万不能偏心,不能总认为儿子就一定是家里的顶梁柱,女儿就是给别人家养的。

这种陈旧迂腐的观念早应该改变,要让儿女感受到父母的宠爱是一样的。

只有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出来的孩子,才会有个正确的三观认识,让他们更懂得什么是责任心,更明白照顾孝敬父母是自己的第一责任和义务。

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带着孩子去看望自己的父母,为他们做一做饭,打扫一下屋子,为父母洗一洗衣服,梳一梳头发。让孩子把这些行为都尽收眼底。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给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早早地就明白,长大后应该为父母做一些什么。

所以,想要老有所依,就要从小教育孩子什么是父母对子女的爱,长大后就会懂得什么是子女对父母的爱,正确的付出,才能得到同等的回馈。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到老年才明白,儿子和女儿区别太大了,真的很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