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爱有时令人痛苦——一个混血家庭的自我救赎&自我寻找之路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是华裔作家伍琦诗在其处女作《无声告白》一书的扉页上写下的句子。

从懂事起,开始模模糊糊的明白自己不是妈妈身上掉下的一块肉而是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在这个世界上时,“寻找自我”这一神秘的暗语便悄悄地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呼唤着我们。

但社会中的法则,人情中的规则以及我们自身不自觉想要获得社会认同感的意识在慢慢的动摇着我们寻找自己的初心。

今天,想跟大家推荐一下《无声告白》这本书。

伍琦诗,美籍华裔作家。

图片发自App

作为一个从小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长大的华人,她说:“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先是住在匹兹堡郊区,后来搬到克利夫兰郊区——我们家周围的社区几乎没有其他亚洲人。你的外表和周围的人非常不同,这是一种十分奇怪的体验。你会觉得自己很显眼,并且因此活得很累、不知所措——尤其是当你内心深处觉得自己属于这个社群,但别人却不这么想的时候。”

种族上的差异使得小孩子们不明白为什么她的头发是黑色的,她的皮肤是黄色的,为什么她和我们长得不一样。而大人做着更为明显的举动。

伍琦诗说:“原本我没打算写美籍华人的故事,因为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个中国文化的局外者:我出生在美国,也不会说广东话。”

我想,即使这不是以她自身为原型的小说,但却确确实实反映了华裔在国外的社会生活状态以及种族融合的一些问题存在。

《无声告白》讲述了一个混血家庭关于爱、失去的故事。虽然故事有些痛苦但十分的治愈和令人感动。

故事一开头就是:“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谁都还不知道。”

莉迪亚是这个家庭里的第二个孩子也是最受宠爱的孩子。她有着和妈妈玛丽琳一样的蓝色眼睛,而哥哥内斯和妹妹汉娜却继承了和爸爸詹姆斯·李一样的东方面孔,黑眼睛、黑头发。

莉迪亚怎么会死呢?

作者以莉迪亚的死引出了这个家庭多年前就隐隐存在的问题。

母亲玛丽琳是一位十分优秀的美国女人,她讨厌自己母亲一辈子都在教家政课,困在厨房,她讨厌男人和女人在教育、职业上有着不平等的待遇。所以,她发愤图强,想要当一个医生(那个时代,人们看到医生,脑子里第一想法就是男人)。但她在哈佛上大二时遇到了她的历史老师——中国人詹姆斯·李。然后他们相爱了,生下了两个孩子,所以玛丽琳不得已先放下自己当医生的梦想。

直到母亲的死唤起了她重新想要追求自己梦想的激情。

于是她走了9个月,为了完成自己还未完成的学业以及通过相关的考试。但第三个孩子的到来和对自己孩子、丈夫的想念再次击破她内心的防线。她再次选择了家庭。

随后,她将自己的梦想倾注在了长得最像她的女儿莉迪亚的身上。

而詹姆斯·李因为自己华裔的身份从小就没能融入这个自己生活的环境。所以他想要变得和周围人一样普通,希望别人不会对他特殊。所以,当他认为玛丽琳是一个普通的白人女人时,他爱上了她,并且觉得玛丽琳的拥抱就像是这个环境对他的接纳和认可。

当看到莉迪亚那双蓝色的眼睛,那待人处事落落大方的态度,他越发宠爱莉迪亚呢。

而莉迪亚呢?被倾注了这么多宠爱的莉迪亚为什么会死呢?

读完整本书,我真心觉得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书中的语言及其流畅,不会有要困顿之感。比起一般的畅销小说,它的语言和内容要更有深度,比起那些翻译过来的外国小说又读起来更流畅。

其次这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十分的得当,正是这样的安排使得读者会一直带着问题去读,不看到答案就无法放手。将现在发生的事情和过去的往事交叉着描述,不到最后一刻,不解开谜底。

关于书名《无声告白》它的原名是《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我想这个还不曾说出口的秘密大概承担了太多的爱吧。这样的爱让莉迪亚想成为自己而不得,这样的爱让詹姆斯内心一直受自己的血液不应该和一个白人生下孩子的煎熬,这样的爱太过于沉重。

太过沉重的爱,有时会让人不适。

至于莉迪亚为什么会死,也学让大家自己去书里寻找答案会更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声告白》:爱有时令人痛苦——一个混血家庭的自我救赎&自我寻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