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广泛的思维框架的思考

推荐个课程,得到APP有一课程《梁宁·产品思维30讲》讲得特别好,推荐给大家,综合了产品思维,进化心理学,做人,婚恋的主体主题,个人认为99元非常超值。以下部分内容摘自该课程!


思考者


最近在思考思维框架,以下是自己的一些见解。

思维框架就是你思考的模式,我认为思考的方式是这样的:认识——>假设——>验证——>结论。 

思考的系统中,认知等于输入,结论等于输出。没有假设和验证。


一、认识 (输入)

在一个问题里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这个问题,认识的方法是起名字、套名字,每个细节点,包括动作都都需要一个名字来定义。

道德经里面有句话,叫做:“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没有名字、没有名称的时候,这个是天地原始的状态;

有了名字的时候,万物就出生了——既然有名字能够使万物出生,那么名字就是万物的母亲。


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要描述它,就应该用详细的定义,来给他命名。对于一个事物,我们可以基于它对我们多重影响不断叠加我们的定义。

1、对于一个女生,我们对她的的定义可能是漂亮、善良,比如她做了什么好事,她的角色是什么,她帮助了你什么。

  每个扩充,都让这个人的定义发生了改变。

2、对于一个电脑,我们可以定义为通过键盘可以输入内容到显示器的机器;

  方便携带的电脑,我们可以再定位为笔记本;

  苹果生产的笔记本,苹果自己对它定位为Mac。

   ……等等等。


通过不断的增加、扩充对一件事物的定义,我们对事物、人物、问题的定义越来越清晰。

这些小小的扩充的参数,都让认识、输入变得不同,都会影响输出结果。


二、假设

假设是一种预判,你做了一件事情之前,要对结果有所预测。

太随机性的东西当然没有必要,比如彩票——应该不会人会去预测吧。

1、比如预测一个公司股票的长期走势有三种(上涨、下跌、横盘)。

而公司的股票的认识里面包括:市场、团队、战略、业务、资源,短期的政策。

比如政策的变化发生了变化,就可以做一个预测股票会涨或者跌。

2、或者通过:

某个场景下,你对某些朋友说了固定话语,猜测对方的反应、答复。

比如你可以做个试验,你找一个笑话,讲给你身边的朋友听。不同性格的人,对一个笑话的反应是不一样的。

这个时候,你就可以预设某个性格(输入)的人,会有的反应:笑到肚子疼、反应平淡,或者反感。


三、验证(反馈)

验证就是在事情执行、发生以后,跟假设的对比。 是的,就是一种对比。

1、如果你的假设完美符合的话,那么恭喜你,你的假设非常可能是对的。这种情况你就认为你是对的了。 如果下次你的验证错误了,那么继续看第2点。

2、你的假设和现实结果之间会存在差异,可能是大错,也可能是小差别。 

     2.1 首先我觉得差异其实是一种常态,就像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错误随时可能会发生,所以我们应该保持一个平淡的心态来看待这些差别。

    2.2 结果跟设想不一致,要么是认识错误了,要么是假设错误了。我们需要找到差异点去深入、分解,接下来重新做假设(第二步)、验证(第三步)。


遗憾的是,在大多数错误和失败面前,我们可能失去了重新输入、假设和验证的动力和兴趣,停止在这个没有完成的循环的某一步。

然后给予自己的结论是,我不懂这个东西,把它放在知识盲点区。下次遇到这个盲点区,都只能绕道而行——如果你见得多,肯定会嫌这个东西特别烦——估计大家也都经历过这个过程。


在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大多数人不能够得到结果的正确反馈和验证!!

比如你在学习一项课程、运动,你的一些微小的操作可能会给你很差的结果,而我们可能根本无法意识到。这是作为新手的一点无奈,我个人的建议是向教练学习。

这个教练可以是你花钱请的老师,你的父母,或者是有经验的朋友——这也意味着你应该广交朋友,扩大朋友圈。

我非常推荐向有经验的前辈学习,他/她可能很轻易看到你的操作错误并给出意见,这可以节省你非常多的时间。


【验证例外】有些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完成所有的假设、验证。

根据专业的人做专业的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把某件事的假设、验证交给某个人,我们来做二次验证。


四、结论

如果我们顺利通过了以上的3步(实际上是通过了重重困难,生活不容易啊),来到结论这一步,那么就可以开开心心归档结论了。

你的假设经过了验证,变成了一个可以在下一个循环里面验证,可以说是小有成就。

我们也看到,每做一次思考,就要经过这一轮循环。

大部分结论是可以共用的,随着时间推移、社会环境各种因素变化,可能每隔一段时间要调整某些结论,这意味我们应该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


五、结尾

生活中大部分的失败,可能只是我们经过的事情太少了。在清晰的假设、反馈下,多多尝试这个循环,事情就会越来越明白,越来越确定。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广泛的思维框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