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断、会舍,还要懂得离。(只言片语)

水满则溢,一个人各方面的储备和容纳都是有限的。现实生活里,我们面对形形色色的人,以及无穷无尽的新事物。待人接物中,为人处世间,都在汲取经验,丰富自身,增长见识,递增情感。各方面都在积累。那么,接收了这些“储备”,我们就要学会怎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能断

首先就要断的彻底,断的干脆,不要纠缠不清。一件事,适可而止的断不代表半途而废。那是及时止损。有益无害。生活里,能断的事物情感有很多:消极的念想,没有用的社交以及徒劳无功的作为等等。诸如此类。我们要学会自我辨知,自我提升。把一些该断的人情世故处理得当。毕竟,在这些负面事物情感上你花费时间的养料是培育不来什么收获的。

相信大家都有过一段美好又值得怀念的求学生涯。那个时候,无忧无虑,每天遨游在那知识的海洋里,和同窗好友们肆无忌惮的打闹。在同样的求知氛围里大家相处融洽,其乐融融。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每逢毕业季,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合影留念,书写同学录。这些编织青葱岁月的枝节固然美好,但,回过头仔细想想,当年那些分道扬镳,各奔前程的同窗好友们,又有多少还有联系。人各有志,志同道合的寥寥无几。潜移默化间,那些不必要的联系已经悄悄的断了。而我们似乎也默认了这一切,接受了事实。现在的你是否还记得上次用到同学录是什么时候。

会舍

失去的永远是自己曾经拥有过的。对于失去,人们大多不舍。

说一个,自己的生活实例吧。这两天在家歇班。趁着好天气。做起了家务。什么晒被晾衣啦,清洗大扫除啦,忙的不可开交。先是“翻箱倒柜”的拿衣物出来晾。院里晾的满满当当。然后就是清洗了,将那些久置不理,布满灰尘的大件小件,通通拿了出来,这番倒腾,着实累的不轻。望着满院的劳动成果,甚是满意。终于大功告成。

可能是由于全神贯注的缘故,清理时竟未发现,这些物件,已经久置多时。于是,我询问母亲:“为何还要留着这些用不上的闲置衣物。”母亲没有正面回答,只是跟我说,这些物件的过往。什么,“这件是哪年买的,当时多少钱啦”,“这个当时多实用啦”等等。还说什么留着又不坏事,以后指不定能派上用场呢。

首先呢,我不反对“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勤俭持家的作为。但有些东西该扔还是要扔的,虽然我们知道这些物件曾经“战功赫赫”、“功不可没”但是,肱骨之臣不也有告老还乡,解甲归田的时候嘛。一些压根没啥用的物件,真的没必要留着。考虑到母亲可能是节俭惯了,舍不得扔掉太多,权衡利弊,挑了些许扔掉。事后母亲还满脸的不情不愿。

生活中,人们或多或少都有不愿舍弃的地方,小至物件,大至人情。舍不得杯碗勺碟,残羹剩饭;舍不得破鞋旧服,缝衣补帽;舍不得人情恩德。我虽然没怎么过活太过贫苦的生活,但我始终觉得,生活中遇到的有些人的作为真的是过了度,什么事不都得讲个有尺有度嘛。摒弃破旧不堪的,变废为宝,置办新的,陶冶情操。不也是雅事一桩。滴水恩涌泉相报,人情固然伟大,但受人恩惠,及时回报,不亏欠就好。没必要太过伤心,满腹愧疚的自觉低人一等。这样的情绪还是舍弃的好。

懂得离

离别,离开,远离……关于离,有很多方面。

比如离别,像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挥别错的,才能遇见对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还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等等,古诗句里不乏这些描写离别的诗句,比比皆是。任何离别都伴随着情感。对于离别人们大都不想面对也不想接受。但天下无不散之宴席。该面对的,始终要面对。拥有固然重要,但失去,也在所难免。我们要做的,就是拾理好自己的情绪,坦然面对。有这样一句话“离别只是为了更好的相遇。”既然懂得了离别只是再次相逢的前奏。那我们大可不必徒增伤怀,反而应该以最好的状态去等待未来的重逢。

相对离别而言,离开就浅儿易懂了。毕竟主动权多半在自己手里。不论是不想待的地方,聊不来的人群,不喜欢的工作,还是不感冒的聚会以及相处不来的陪伴你都可以选择离开,置身事外。与此同时,如果一个人能够在爱上一个不喜欢自己的人时,有魄力,转身离开。那么TA的内心一定是强大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离开负面情绪也是一种自我提升。

生活中,人们应该远离负面能量,毕竟心若向阳无畏悲伤。

你可能感兴趣的:(能断、会舍,还要懂得离。(只言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