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岁男生跳楼,15岁女生深夜自杀,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

2020.09.26

文/啊战

全文共2850字,阅读大概需要8分钟

感谢你们还在

还在温暖我



纵使黑夜吞噬了一切,

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

 -- 汪国真

01


昨天看到一个新闻,一个15岁读初一的女孩轻生。幸运的是,她成功被一位民警救下。

视频中,民警祝明伦声嘶力竭地喊着。“我闺女七岁,儿子两岁,我是警察,我陪你一起死行吗?”

事后很多人问他怕不怕,他说其实他也怕,当时只想着救人,看到她就想起自己的孩子。

“她还是个孩子,必须好好活着。”

他是个民警,同时也是个父亲。他几乎是颤抖着说出那句话的,也是让女孩从崩溃中放弃轻生的理由。

15岁的女孩,自杀。

这几个词语组合到一起,却让人有种心痛的撕裂感。

没有人知道她经历过什么,也没有人知道她崩溃过多少次。

但选择自杀,总有自杀的理由。

我们都难免的为这样年轻的生命所遭遇过的不幸和痛苦感动难过。


02

我又想起前几天看到的一个热搜上的四分钟多的视频。

一个14岁的男孩在走廊上被妈妈打耳光,掐脖子,却在沉默了两分钟后,没有一丝犹豫就转身跳上身后走廊的围栏上一跃而下。

记得评论区里,有这样一句话,“身为父母,你责骂,甚至暴打你的孩子,他不会选择放弃爱你,但他会选择放弃爱自己。”

看到最后,我已经哭出来了。

孩子的问题,其实都是父母的问题。在青少年自杀的课题,永远与父母有着密切联系。

“既要生我,又不爱我。”

“你偏偏爱我,却又不懂如何爱我。”

14岁的生命,还来不及盛开,已经凋零。

14岁的男孩,在毫不犹豫纵身一跃之前,也没能遇到像民警祝明伦一样的光。

更多的他们,在年轻的灵魂饱受折辱之后,只是安静地离开。

而我们的14岁,在干嘛呢?

在14岁里,有人青涩懵懂,却始终对未来满怀期待。

有人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并为此每天乐此不疲地做自己喜欢的事。

有人在朋友与父母丰满的爱中养成乐观、阳光的性格。

同时。也在14岁里,有些人的青春阴暗又抑郁。

有人在最缺安全感的年纪里被父母告知一向恩爱的父母已经离婚,而自己只能像个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被一次次抛弃。

有人努力学习却从不开心,因为他们考不好,总要面临着父母刻薄的语言暴力甚至是耳光,拳头等赤裸裸的家庭暴力。

并不是所有的14岁,都能与阳光相向。

在背着光走的少年时代里,好好活着,需要巨大的坚韧和勇气。

03


让我觉得有些生气的是,评论里有不少的立场,是把孩子的自杀归结到孩子自身问题上。

“现在的孩子,没吃过苦,一点压力都受不了。”

“早被惯坏了,每天吃好喝好,有什么好抑郁的。”

“现在的年轻人,真正比不上当年......”

当真是这样吗?

但我们这一代与父辈那一代之间差距的,不只是年龄,还有心理的差距。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焦虑症和抑郁症也在变化着。

焦虑症的发病率,上世纪80年代,大概1%到2%,现在是13%。至少每100个中国人当中,有13个人是焦虑症患者。

更糟糕的是抑郁症障碍发病率。

十二年前,中国人精神障碍、抑郁症发病率是0.05%,现在是6%。12年的时间增加了120倍。

新西兰学者杰西·伯宁(Jesse Berning)在《自杀:我们为什么杀死自己》一书中说,导致某个人自杀的原因各不相同,涉及一系列各种各样的事件。上面自杀的名人名单中,他们的年龄、职业、性格、性别各不相同。

而抑郁被认为是自杀的主要原因,但大部分抑郁的人并没有自杀(只有大约5%),也不是所有自杀的人都抑郁。

自杀的人,大多患有抑郁。而抑郁的人,却很少发生自杀行为。反而是自我折磨自我伤害较多。

美国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在《自杀作为自我逃避》一文中说,自杀是因为感到自己辜负了他人的期望、自我憎恨、自我指责等等。

所以,自杀真相的背后,需要我们更加关注每个人的抑郁情绪和心理问题。

十几岁的初中生自杀现象,越来越频繁,不禁让我们唏嘘,也让我们重新思考着生命的意义。

那些选择自杀的孩子们,真的是因为父辈口中的“娇生惯养”和“心理素质差”吗?

《时代》周刊说:“如今的青少年普遍被认为比他们的父母更加脆弱、复原力较差、更不堪重负。有时他们被称为被宠坏了、太娇惯了。

最重要的是,他们到达青春期的时候正是社交媒体在改变社会的时候。他们总是处于自己摆脱不了、不想摆脱的刺激之下。

青少年要做作业,维护自己的社交媒体身份,操心未来的工作、气候变化、性别歧视等等。

每天、每小时的打斗和小动作都被记录在网上。让人筋疲力尽。每个人都像一座小火山,不停从手机、从亲人那里、从外界受到压力。

同时,我们也需要好好了解“自杀”。

世卫组织的材料说,自杀是一种多因素障碍,是由于生物、遗传、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自杀病人的情绪通常有三种:无助感、无望感和绝望。郭士顿概括出八个无:无望、无助、无力、无用、无价值、无目标、无意义、无所谓。

所以,他们为什么自杀?

因为才十几岁的他们其实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04

“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是我抑郁情绪最低谷时经常问自己的问题。

一是,从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二是,不是真的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而是他们太过清楚,人生残酷的真相。

他们想为自己而活,而他们想活的那一条路往往没有路可走。

“我对世界最大的失望,不过是,我从来不能为自己而活。”

“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和“不能为自己而活”是十几岁孩子被困在抑郁情绪里的根本问题。

我的一个学霸朋友曾经跟我说过这样的话,“我其实很羡慕你,尽管你的原生家庭没有那么美满,尽管你得到的东西很少很少,但你看起来总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他说,“你知道吗?我虽然学习很好,但我经常不知道为什么而学。我没有梦想,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我很难过。”

我从来没想过,原来梦想,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想起曾经的那个自己,也是一样的,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

我笑了笑,我说,“你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并要一直坚持下去,那样的人生会很有意思。”

我之前在网上看到一段话,感触很深。

“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时不时感觉到恐惧。19年来,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也从来没有活过。”

也许我们总会思考这样的问题,不知道自我,不知道梦想,不知道未来。

我有时候会觉得我从来没有来过这个世界,因为我从来没留下过什么痕迹。

没有人会记住我,没有什么经历刻骨铭心,也没有事情特别开心得难忘深刻。

我过去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为别人在活着,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好像都是在这个世界上半知半解地活着,我们努力完成父母交给我们的任务,我们努力学习,认真听话,却从来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有一位高考状元在一次尝试自杀未遂后这样说道。

“学习好工作好是基本的要求,如果学习好,工作不够好,我就活不下去。但也不是说因为学习好,工作好了我就开心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我总是对自己不满足,总是想各方面做得更好,但是这样的人生似乎没有头。”

十几岁的时候,往往敏感又多疑,在中国式原生家庭的通病的伤害下,这样的生命其实格外脆弱。

那个妈妈当众施暴的刮耳光和锁喉,不会让一个14岁的孩子绝望到转身纵身一跃轻易结束生命。

但那会是他沉默的两分钟里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像民警祝明伦一样的光。

所以,唯一的自救是,你要成为自己的光。

你可能感兴趣的:(14岁男生跳楼,15岁女生深夜自杀,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