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勇的侠士

    近日,有幸看到了一部摄人心魄的历史剧《大明王朝1566》。这是一部少有儿女情长、鲜有华丽布景、画质十分感人的老片子,没有俊男靓女,没有虐心剧情,没有仙侠奇缘,只有不惑者、耄耋者等之众人之间的博弈与对弈,但却把古装历史剧的高度推上了神一般的巅峰级宝座,引无数后剧竞折腰。

  嘉靖三十九年,贪墨横行、民不聊生。严嵩党羽密布、权倾朝野,海瑞不惧强权,敢于向腐朽封建的皇权发起挑战。皇帝朱厚熜练道修玄二十载,始终把控着大明朝的军政、经济大权。当时的中国经济发达,但社会各阶层矛盾突出,国家大面积实施的土地兼并使千百万农民一夜之间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严嵩的专权引起了地方各级官员的不满,“倒严”之声喧嚣甚上,从上至下、从里到外,从朝廷到地方官府,到处充斥着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血雨腥风。忠臣良将与乱臣贼子纷纷登上了当时的历史舞台......

      所有粉墨登场的人物都有着自己的理想和宿命,有很多人为了私欲中饱私囊,有很多人打着忧国忧民的旗号成党成羽,有一些人想利用这样的世道封疆入阁,有一些人则想实现文人的理想和报复,有一些高人、有一些矮子,有一些被尊崇者、有一些被唾弃者,这些林林总总、纷繁芜杂就在这1566成为了各种各样的主角。虽然棋盘星罗密布、似蛛丝尘网般杂乱无章,但嘉靖深谙权术之道,仅凭一己之力却能对身边宦官朝廷大臣、封疆大吏了如指掌,把整个国家大权把玩于鼓掌之中。然而海瑞却似那个拆穿皇帝新衣的孩童,一道《治安疏》把嘉靖皇帝引以为傲的无为之治讽刺的体无完肤,在整个朝局中都掀起了惊涛骇浪,彻底撕开了这一切粉饰太平的遮羞布。

    看了这部剧后,我彻底对海瑞路转粉。记得有一次在海口坐公交车路过海瑞墓,当时车上有位年长者同我交谈,谈及海瑞墓是到了海口最应该去参观的名胜古迹,我不以为然地回答说“对这种地方不感兴趣”,现在猛然想起真是汗颜。想起海瑞第一次登场虽身着粗衣却掩藏不住内心的豪迈与气度,想起海瑞穿上大明官服面对贪官时的义正言辞、毫不退缩:《大明律》的条文信手拈来、如鱼得水,虽然只是一个七品的知县,但浑身上下散发的那股浩然正气却足以秒杀任何不正之风,我想这就是海瑞本人所散发出的人格魅力。

      历史上有很多人会说海瑞是一个古怪刻板的教书先生,对道德的追求无所不能及,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海瑞并不只是封建社会的道德楷模,他还是一个能臣。海瑞大部分时间都在地方为官,要说影响全国的政绩,那确实没有,但是说他造福一方,不过分吧。其一,他率先推行一条鞭法, 按户记亩,按亩守值,官田与民田按一个标准交税。应天府上元县有县志记载“赖巡抚海公均田粮,行一条鞭法,从此役无偏累,人始知有种田之利”。高淳县有县志记载“:官田、民田至隆庆四年复行均丈,始为官民一则矣”。可以说,海瑞的作为让当地百姓获利极多。其二,他疏浚吴淞江。瑞锐意兴革,请浚吴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利。现在上海的地形,就是海瑞那时候确立的。海瑞通过民间私访和实地勘量河道,提出用“以工代赈”(即按工给银、救济饥民)的办法。官“借饥民之力而故道可通,民借银米之需而荒歉有济,一举两利”。两河开通,不仅太湖之水直入于海,滨海诸渠皆得以引流灌溉,而且旱涝有备,水患可除。“吴民永赖,乐利无穷。公之开河之功,创三吴所未有也”。——白寿彝《中国通史》

    我向来不佩服那些得天时地利人和而拔得头筹的精英,我这一生只崇拜一种人,那便是如海瑞这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知世故而不世故得忠勇侠义精神之凡人。天资聪颖也罢,天生愚笨又如何,任何事即便是如哥德巴赫猜想之难解谜题,然冲破大众世俗之禁锢却能凤凰涅槃般重生才是人类存在的终极目标。何为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如果一个人的牺牲能改变浑浊的世道,则能实现儒家的“大义”,我想海瑞便是秉承这样的信念才能成为大明朝的一把神剑所向披靡,即便“无君无父,弃国弃家”。

    嘉靖至阴,是最高权力境界的孤独者,无为而无不为;海瑞至阳,是最高道德境界的孤独者,无畏而无不畏。一个封建制度的最大受益者,一个封建制度的挑战者;一个处于权力的巅峰,一个位于权力的底层。一阴一阳虽两两相望,但又惺惺相惜,共同溶于这阴阳太极图之中,两人的价值观不断构筑、交错、穿插、重叠后,正是我们所看到的千姿百态、千态万状的人心,正所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我还为剧中王用汲与海瑞之间的情谊所感动,正所谓谦谦君子,润者如莲,王用汲以他高阶的情商,正直的内心同海瑞成为了知己,他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温润如玉却又不失刚济,鲁迅曾说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我想说即使在现代社会能够得王用汲这样的一位知己真的足以慰平生。虽然海瑞这位侠客是忠勇的,但他并不孤单,世风日下、人情冷淡的社会能得润莲这样的知己我想也是上天对他的眷顾。

你可能感兴趣的:(忠勇的侠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