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12月28日下午,法国巴黎一家咖啡馆的地下室乌央乌央的聚集了一大堆人。这些人都是受邀而莫名地聚到了一起,他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知道到这里来究竟是要干什么。
忽然,一面墙上突然出现了一辆火车呼啸而来。虽无声息,却也是吓呆了这一帮人。哪知这火车突然就停了,车上下来了好些人。有人大着胆伸手去摸,墙依旧是墙。突然地就人声鼎沸。“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这其实就是世界公认的第一部影片《火车进站》的放映。当然,针对此说还有不少不同的议论,我们暂且放下不表。只来谈电影与中国的渊源。
我们知道,那时候的西方是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资本的搜刮与掠夺是当时的人们最为重要而坚定的目标。所以在卢米埃尔兄弟创造了这项发明后,将其运用于商业牟利似乎是命中注定的事。他们迅速的扩大了影片的生产和放映范围,并且机智地派遣了几十个人来到世界各地放映影片和收集素材。其中有人便来到了中国。在现存的卢米埃尔的影片资料中还有当时摄影师拍摄的中国集市上卖煎饼、理发的人们的镜头。
我们总以为那时候的中国十分闭塞,况且那个年代似乎连北京到上海都要快马加鞭几天几夜似的。但事实上,那时候的中国在信息获取上还是十分迅速的。就在次年的六月,上海一个叫做徐鸿逵的人在他的徐园里引进了手摇放映机。他的徐园实际上也是一个杂耍游乐场,所以在电影刚引进的时候便被当作了杂耍一类的玩意儿取乐。那个时候的电影被称之为“西洋影戏”。这次放映实际上只是在电影发明的半年之后,所以说当时中国的信息传播速度还是非常可观的。
随后在次年七月,又有一批美国人以牟利为目的,又在中国大开影片放映的场所。虽目的不纯,但同时也真正的让电影这门艺术融入了中国。
那么在刚开始的时候,人们都是怎样观影的呢?
那时候当然不会像现在有专门的电影院供我们坐着观看。在刚开始徐园的影戏播放时,那时候的影片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来看的人们也当是场热闹,过来闹一闹也就罢了。穿梭在影戏中间的还有唱戏的,杂耍的,层出不穷。而那个时候的电影机也不甚便利,由于种种原由,幕布上总是不够亮。大晚上的更是什么都看不清的。于是必须在影片播放的过程中,在幕布的后边,置上一个大水缸,边播影戏,边有人拿了瓢子往幕布上泼水,以致提升亮度。
电影的内容在刚开始也全是西方的东西,人们围在影戏的周围,取乐地看着荧幕上洋眼睛、洋鼻子的外国人,新奇极了。
随后,在1899年,一个来自西班牙的商人安东尼奥·雷玛斯在上海四马路青莲阁的地下用铁皮建了一个虹口活动影戏院,俗称“铁皮屋”。也正是我们现在上海闻名遐迩的虹口影戏院。1908年,在这里举办了西方影片《龙巢》的首映。
虽然在这过程中,这些中国的、外国的人们或多或少都含着些牟利的心,但是他们真正的将电影这门艺术带入中国,在此方面的成就也是不容忽视的。
那么,在清朝的末尾,慈禧太后还在世的时候,像她那样崇尚摩登的人,为何后宫里却不见半丝影戏的踪迹呢?
这就要从1904年慈禧太后的70大寿说起了。当是时,众多的外宾前来祝寿,当然这其中有不少不安好心的成分我们暂且按下不表。只提当时的英国公使送来的礼物——放映机和影片。但从礼物来讲,也是好意。
但当时毕竟是影片发展的前几年,技术等都不是十分的完备,所以在播放过程中不时会有胶片起火爆炸的一类事发生也是正常。可是就在慈禧70大寿的夜晚,胶卷先后两次起火发生爆炸。当时又正是中国正值封建的时节,过生日起火这种事自然是被视为大不吉。于是西太后下令,从此宫中不得放映影片。
可是当时的影片正值发展的高峰期,西太后早已年迈老矣,又怎能阻得住历史的巨轮?
此后,天津、汉口、广州等地的茶楼戏院中愈来愈多的影戏上映,一股蓬勃而出的潮流已经势不可挡。20世纪初,一个在天津开过影戏院的英国人回国后在当地的报纸上叙述了中国与众不同的电影放映模式。因影戏最初在中国就是以杂耍的样式呈现,所以每每当电影要开场时,他都要自己上街敲锣打鼓吆喝人们来看影戏片。等到场里的人坐齐了,影片便开始播放。待播到精彩之处,又忽然停了收钱。收完钱,又继续开灯放映。放映期间还时常插播戏剧,跑堂、小贩们川流不息。闹闹哄哄、热热闹闹,与现今的影院模式完全不同。
不过,由于初期的影戏毕竟只是以娱乐而从中牟利为目的,所以不乏一些哗众取宠的闹剧和一些低俗下流的片子,但无论如何,影戏这门艺术到底是磕磕绊绊的成长了起来。
世界早期的短片放映内容有:
纪录片:《俄皇游巴黎》、《马德里街景》、《火车进站》、《水浇园丁》、《工厂大门》等。
特技片:用毯子变女人等。
滑稽片:两自行车相撞,致使无数自行车撞作一团;一人睡觉被虫咬之窘状等。(摘自钟大丰舒晓鸣《中国电影史》)
至于中国的第一部影片创作,敬请期待下一期小朕先生的影史回顾~
该文章由小朕先生独创,转发请询问作者并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