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指尖触及的才是世界

           现在才知道,教别人东西是一件多难的事情。

         小师妹步我后尘,从学院派转型到实战派,到了一家咨询公司。然后不时电话过来问这问那。讲不明白,于是花了八周时间,让她每周来做一个3小时的辅导,旨在帮助她形成逻辑构架和工作思路。

          她非常用心,每次都请求我允许她录音,回去反复听;布置的练习和任务完成得一丝不苟。她常常很惊喜地告诉我:你的预测真准!客户果然如何如何!或者无限崇拜地说:你教我的思路跟我看到《麦肯锡意识》那本书上的一模一样!你思路是天生的吗?

        开始的时候,还在为她的悟性和进步欣慰不已,觉得用不了多久,她就不需要我了,可以独自开展项目。但是很快,她带着一个又一个案例来问我,每个和每个,都是同一类问题。

         我对此困惑不已:她在偷懒不想思考,才直接问我吗?还是她在心理层面依赖我的判断?于是直接问她。她很茫然地说:啊?在你看来,这些问题都是一类的吗?我快崩溃了。反思自己带人的方法和套路,到底什么地方出了问题?推演一遍,没有问题啊!印证一下,用这样的方法成就过别人啊!

         朋友开车,几乎斜贯了北京城来找我,坐一个下午,希望为自己现在新的项目实施找到突破口。他讲运营和管理中诸多发生的事情,我很惊讶地发现,身为老总,他在用现象来诠释现象。在我看来,这个几乎是很危险的一种思维模式,在管理层面上,更不要说整个运营。

         于是我试探着问他:你平时分析问题的思路是什么?有没有一定模式?他愣了半天,回答:当然是遇到问题就想办法解决啊!我说,问题——解决,这个是短线处理;那么有分析过为何产生问题吗?比如为何出现大客户跑单?谁的问题?他回答:那肯定大家做的都不好!

          我顿了顿,在纸上画出分析的思维导图,解释对一个问题出现后分析判断的思路。他沉默了,抬起头看着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么分析,也没有人教过我。但是几分钟不到,我们说起另一个问题的时候,他仍然是用现象诠释现象,不往深分析哪怕一层。

        他们无意中启发了我!让我忽然理解了为何很多咨询公司抱怨,好的项目卖给客户之后活不下去。一个朋友远赴大西北,为当地一家著名的企业做企业文化咨询项目。他在,一切顺利,他前脚回来,后脚一切归于从前。被挫败得不行了,问我:我设计错了,还是他们执行不给力?另一边几家HRD在说起某个咨询公司或者顾问来,鄙薄地说:就是一江湖郎中,拿钱走人,什么用没有!

         其实,项目没有错,教学也没有错。并非执行不给力或者人家轻视慢待——否则为何采购这个项目?但是为何“人一走,茶就凉”,落不了地,执行不下去?这两个朋友的表现告诉了我答案。

         师妹的问题在于,她从学院到了咨询公司,没有过企业工作的经历。在我看来迅速判断归纳为同一类的诸多问题,在她看来,是一个又一个的全新事件。她用孩子般的好奇关注着事件本身的细节和发生发展的经过;我却凭着过去的经历在第一时间归纳到了曾经遇到的某个问题上去,对比分析,判断出问题的性质,给出解决方案。

        顿悟了这一点后,给她布置的任务是每个新的项目执行之前,都努力收集对方的“八卦消息”。所谓“八卦”,其实是非正式访谈的精髓——那些在酒桌上走廊边,零星碎角讨论的东西,可能折射一个公司的真相。

       而把这些针头线脑拼凑在一起进行分析,积累经验,是最好的培训新人的方式。社会心理学称之为“图式”,平常我们叫做“见识”。见多识广,自然就有了材料库,才能学会归纳同质问题。

        朋友的问题在于思维的惯性。哪怕他百分之二百地认同新学到的思考模式,也无法将其运用到自己现有的思维方式中。惯性的巨大,往往胜过了理性的选择。

          我服务过的诸多民企老总都在提及改革,却迟迟不动,原因之一,就是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一个团队积累多年的习惯。除非真正落地到每个细节,企业文化项目是实施不下去的。最终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

        明了这一点,给了朋友一个建议:公司会议制度改革。每个现象呈现之后,约束指责不满等情绪表达,头脑风暴每个人找一个原因。在原因基础上筛选去除不可能。

        那么,如果想让某个项目真正落地,转化为企业运营或者管理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方法,必须要做的是体验和辅导。并非把一个任务交给组织层面完成,而是,细化分解到每个“人”的身上——对管理者的心理资本管理就非常重要。

         很多项目,并非组织不需要,但是遭到了作为个体的管理者们的质疑、排斥,执行过程中大打折扣。如果细分,会发现,恐惧新方法触及自己利益、怀疑自己在新系统内价值、对于外部顾问的嫉妒和敌意;这些暗流潜伏的因素,貌似无因果关系,却恰恰干扰了整个项目的执行。

        以一介外行身份触及管理咨询行业,很多时候该学该做的实在太多。

        跨学科的学习如此艰苦而让人难堪——别人视为基础的东西自己一无所知;别人将近二十年的工作经验,自己方才入门;但是,却借助于手头每一个项目,那些我未曾想过会遇到的人和事,那些出乎意料的麻烦,那些从天而降的机会,让人横插进了另一个学科的高级阶段。

       对思维模式进行思维;从实践和行动中印证假想,检验行动;培养和帮助人,这几件事,让人得以快速的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惟指尖触及的才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