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方法论:脱离场景的学习是无用功吗?70/100

图片发自App
输出是最好的输入

#见:大家在“生态位与选择压”这个单元的课后提了很多问题,发言非常踊跃,可见这个听起来很抽象很学理的问题跟大家的现实处境的关系很密切。

我们以前讲到过“刀锋竞争力”:真正决定一把刀功能的竞争力,是它的刀锋。但是,世界上不存在着仅有刀锋的刀——必须强调的是,重要的不在于我们拥有了多少认知,而在于你的认知里有多少是能够形成真正竞争力的。

你能不能陪我抽支烟?

聊到中途的时候,有这么一个小细节:他说,“吴老师,我有一个小请求,你能不能陪我抽支烟呢?”听了他的话我就一愣——我是抽烟的,但在他的办公室我肯定是不会抽的。后来我才明白:

他事先肯定知道我是抽烟的,而他自己只是偶尔抽很淡的烟。

仆人领导力

不那么强势,才是真正管用的领导力

我后来和一个同行交流过这个问题,他也跟这位企业家打过交道,他说,“我从这位老总身上感受到一种很严肃的东西,所以,关于这个公司正面、负面的信息,我都会严肃对待。因为我跟他们、跟他这个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某种内在的要求——要认真对待这家公司,因为这家公司是很认真对待他的客户和他的利益相关方的”。

生态位决定认知

当然,领导当初挑他的时候,他可能就已经具有了这种潜质——在后来工作的过程当中,他又养成了“敏于行,讷于言”的习惯,就是“行动起来特别迅速,但话不能多”。这里的“话不多”不是迟钝,而是细致地去观察和感受他人的需要。

#感:@佛祖门徒 今天老师讲述了一个亲身经历的小故事,我获得了三个重要的启发

一是注意发现潜质。与其各门功课都打80分,不如一门功课始终能打一百分。把自己的潜质真正变成刀锋竞争力。

二是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有潜质不代表一定能够把它全部发挥出来,需要日积月累的打磨和提升。,它成为你的基本功

三是意识中的生态位。人一生中能够经历的场景有限,有意识的感知生态位的存在,就能让你即使与某人坐在同一个办公室,却能获得完全不同的认知提升。一位学者说,读史过程中当看到一位人物在做重大决策前,不妨先合上书卷,想想如果自己是他将会如何应对?这就是情景代入式的生态位感知。

#思:@王文博 吴老师上午好,我分享一下我与薛兆丰老师在活动中发生了几件小故事。

镜头一:6月16号上午,我和同学们去三元里菜市场参加薛兆丰老师的主题展览。薛老师应所有人的请求,细心的询问每位和他合影的同学,写上同学的名字,薛老师签上自己的名字。薛老师不太会拒绝。途中还应几位同学加了他们的微信。

镜头二:有一家都是薛老师的粉丝,家长没有意识到站着合影,薛老师却蹲下和俩孩子合影,身高没有超过孩子。

镜头三:有一位同学,特意从上海飞来北京,由于匆忙,没有带薛老师的新书,薛老师随即拿了一本新书,写好她的名字,签上自己的名字送给了她,同学超级感动。

薛老师那么有成就。但是身段放得那么低。对别人的需求和感受感知的那么细致,这次言传身教也潜移默化了我。

#行:@kong 我们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就像是在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当遇到合适的环境,它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长出一个能力。

虽然在没进到那个环境之前,看不出你具备了什么能力,但因为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你形成能力的时间也会相应地缩短。

处于一个应用场景中,学了能够马上实践那是最好;那些只是学习了理论,却没有形成能力的同学也无需自责,你心里已经种下了种子,只等你迈开步子,进入到能让你形成能力的环境里。种子已经种下,请你那一天心等待丰收的那天。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方法论:脱离场景的学习是无用功吗?7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