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第十一章破坏性、冲动控制及品行障碍

1、品行障碍的特征是持续性模式的

a攻击人和动物,

b破坏财物,

C欺诈或盗窃,以及

D严重违反规则和社会规范。

2、品行障碍在男孩中要普遍得多,并且在儿童期和青春期都相当稳定。儿童期起病品行障碍比青少年期品行障碍更持久。

如儿童符合品行障碍全部标准,且在多种关系和环境中表现出至少下列两种特征,则诊断为有限的亲社会情感品行障碍:

a、对他们的行动缺乏悔恨和内疚

b、对他人缺乏同理心

c、对在生活中重要领域的表现缺乏关注

d、情感浅薄或缺乏(如情感不真诚,利用情感操纵他人)

3、有对立违抗障碍的儿童长期持负性态度、目中无人、不顺从以及充满敌意。

与有品行障碍的儿童不同的是,他们对人或动物没有攻击性,也不会偷窃或破坏财物。

4、品行障碍与对立违抗障碍与参与神经递质多巴胺、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调节的基因有关。特别是某些基因和被虐待经历的结合,与品行障碍有紧密关联。

有品行障碍的儿童,其负责控制行为和冲动的大脑系统表现出一系列神经缺陷。这些缺陷可能是由基因因素和或与毒素接触所引起的。

5羟色胺水平异常、生理唤醒低以及睾丸激素水平高也与品行障碍相关联。

5、与品行障碍相关的社会因素有:贫穷、虐待、缺乏温暖的严厉管教以及离经叛道的同伴群体。

有品行障碍的儿童倾向于从敌意的视角加工社交信息,并且认为攻击是回应的唯一方式。

6、治疗品行障碍最常用的是认知行为疗法,侧重于改变儿童阐释人际情境的方式,帮助他们控制愤怒冲动。教授父母以适当惩罚和强化来控制儿童行为的方法。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和兴奋性药物有时也被用于治疗品行障碍。

7、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是建立积极人际关系的能力受损,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违反主要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行为倾向,欺骗和操纵,以及为满足私欲不择手段。

8、DSM5中并未列出精神变态,但此概念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有重叠。精神变态扩展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除了持续侵害他人的权利和社会准则之外,还包括类似自我中心,情感肤浅,操纵,以及缺乏共情、内疚和忏悔心等特质。

基因因素,尤其是那些影响5-羟色胺和多巴胺系统的基因,可能在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中起着作用。如同品行障碍,某些基因和在被剥夺的环境下成长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有关。

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趋向于显示出与言语技能、计划和行为控制相关脑区的损坏。

低唤醒水平可能导致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的冒险、无惧和无法从经验中学习。

心理疗法被认为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不太有效。锂制剂、抗精神病药和抗癫痫药可能有助于控制他们的冲动行为。

9、间歇性暴怒障碍的特征是长期银愤怒而间歇性地爆发,这些爆发是无害的和非破坏性的身体或言语侵犯,且是对当前情境的过度反应。

你可能感兴趣的:(《变态心理学》第十一章破坏性、冲动控制及品行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