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匠心——《芣苢》

       文人的匠心

——《芣苢》

图片发自App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又叫车前草,是种适应性强的野草,在中国从南到北的山间田野、路旁河边,随处可见。它耐寒、耐旱,在温暖、潮湿、向阳、沙质沃土上能生长良好。同时车前草又是一种辩识度极高的野草,叶片全缘呈不法则波状浅齿,凡是在叶片上有5~7条弧形脉。车前的画轴较多,故又叫车轱辘草子,也称猪耳朵,或马耳朵。

相传汉代名将马武,一次带领军队去征服武陵的羌人,由于地形生疏打了败仗,被围困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时值盛夏,又遇天旱无雨,军士和战马都因缺水而得了“尿血症”,当地又没有清热利水的药物,战士们个个焦急万分。一个名叫张勇的马夫偶然发现有三匹患尿血的马不治而愈,感到奇怪,寻根追源,只见地面上一片象牛耳形的野草被马吃光。为证实其效果,他又亲自试服,亦效。于是报告马武。马将军大喜,问此草生何处?张勇用手远指说:“就在大车前面。”马武笑曰:“此天助我也,好个车前草。”当即命令全军吃此草,服后果然治愈了尿血症。车前草的名字就这样流传下来。

《芣苢》是我《诗经》里我最喜欢的诗之一,不是因为我喜欢车前子的功效,原因就是因为它简单,虽然《诗经》里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全诗六章,每章八字,不同的章仅换一个字,采、有、掇、捋、袺、襭。从最开始的采,到“有”字原义是手里捧着肉,这里是刚开始采摘,用手捧着就可以。后来又是“掇之”,形容越采越快。然后“捋之”,大把大把地采。然后“袺之”,用上衣襟盛着,最后“襭之”,把裙子边别在腰间,盛放更多的芣苢,六个字都是都有采的含义,却又各不相同。

最近匠心这个词走红了,工匠精神意味着不断提高的精准度,精准度一个数学上和工艺的概念,显微镜比的就是精准,而奢侈品与地摊货的区别不也是做工地精细,材料的考究么?文字的匠心就在这首《芣苢》中充分体现,如果说《诗经国风》是民间的采风,后期也定是经过了诗官的推敲,才把这一系列的动作用简短相近又不相同的字精细地表达出来。

这首《芣苢》,在这六个字的变化当中,栩栩如生的一幅欢快明媚的田园劳作图便展现在眼前,我忍不住有想穿越回去的冲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人的匠心——《芣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