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11 | 第113篇:如何整合自我与他人,培养孩子的人际技巧——《全脑教养法》读书笔记7(完结)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引导孩子走向卓越的评判标准是:是否让他产生社会兴趣,培养出社会情感,团队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发展社会情感的原因是:1)防御武器不够强大的动物都是群居的。2)群体可以克服孩子的不成熟,帮助发展语言、逻辑思考、理解他人和道德心。

所以在《全脑教养法》的最后一个部分,作者花了一个章节来说明,如何帮助孩子整合自我与他人,培养他们的人际技巧。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而我们的大脑也是“社会化大脑”,本能的从社会环境中接受信号,再反过来影响个人的内在世界。每个人的大脑都是在与他人的持续互动中构建起来的。

科学研究表明,让我们可以和别人共情的基础在于“镜像神经元”,也就是当看到别人喝水我们会觉得口渴,别人打哈欠我们也会跟着打哈欠的根源所在。我们每个人都注定要将“我”融入他人,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这就意味着,孩子对直接养护人的依恋关系的质量决定着以后他是否可以更好的融入“我们”。作为家长,要为孩子创建积极的心理模式,创造通向联结的人际体验,学会接纳他人,当然最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先整合我们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正面榜样,而不是反面教材。

这也是本书的最后两个法则:

1. 亲子互动:让家庭充满幸福感

这里的关键是营造幸福感。拿着小棍棍督促孩子做作业和在各种活动中“赶场”,并不能给孩子带去幸福感。天伦之乐其实很简单,放下手机,给孩子全心全意的关注,陪他一起玩耍,回应他的话,做个“人在心也在的”的父母。

同时幸福感也不意味着对孩子百依百顺,要什么给什么,孩子还是需要遵守必要的规则和边界,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给他们对自己人生负责的掌控感。

2. 共情力:站在他人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

共情力的第一点,是可以站在他人的视角看问题,帮助孩子理解他人的立场。要教给孩子这个技巧并不容易,首先我们自己要是个可以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的家长。好在这里有一条好用的规则,先联结,再引导。想要纠正就一定先要认同。

共情力的第二点,是倾听言外之意,教会孩子理解非语言信息,真正听懂他人。孩子通常听到什么就是什么,还不能理解为什么有时候大人说是一套做是一套。那么从家长自身来说不要做个虚假接纳的家长,如果你不赞同孩子的某个想法或者行为,就不要虚假的同意。这样会让孩子陷入迷惑,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做。对于他人来说,要教会孩子去解读语言之外的非语言信息,比如有时孩子惹外婆生气了,虽然外婆嘴上不说,可是会通过身体语言表达出来,这时就要引导孩子运用右脑,去理解外婆真正想表达出来的东西。

共情力的第三点是修复关系。也就是当孩子闯了祸之后如何正确的道歉。说“对不起”只是道歉的开始,我们还需要引导孩子用行动把做错的事情纠正过来。比如弄坏了其他小朋友的玩具,要帮忙修好或者买一个新的,或者帮忙做一些重建的工作。要真诚的修复关系,关键在于理解他人是如何感受的,以及对方为什么会难受。作者认为每一次努力关心他人感受的行动都能在大脑的人际关系通路中创造更稳固的联结。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 111 | 第113篇:如何整合自我与他人,培养孩子的人际技巧——《全脑教养法》读书笔记7(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