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郝晓东老师3月9日讲座之感

用两个多小时听了郝老师的讲座,边听边记录,收获多多。

每一次的讲座好老师都有这样几个特点:

1.干货满满,知识量大

比如今天晚上的讲座内容涉及戴维·伯姆的《论对话》中的潜意识、思维假定、《人是如何学习的》中的行为主义、建构主义、元认知;《刻意练习》中的表征、象棋大师的事例,还有皮亚杰的同化、顺应、平衡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学友提出的五环教学法问题等等。从郝老师今晚的授课中再次认知到我们为什么要摒弃行为主义,偏科、马虎背后的深层原因。

2.深奥概念,事例显像

每一次好老师都会用大量的浅显的故事或事例把深奥的概念显性化,以便我们更容易直观的显性的理解。比如为了让我们理解什么是行为主义,举了“胡萝卜+大棒”的事例。表征是个有点抽象的概念,郝老师就举了听众对报告人的表征,看文章对作者的表征,看到照片后的表征,而见到本人后又是不同的表征,虽然是说的同一个人,但由于媒介的不同,表征也就不同了。还有幼儿对地球的理解表征,开初的煎饼形状到最后的正确表征,再如鱼牛的故事,鱼因为没有见过牛,所以它的表征都带有鱼的特征。对于上位概念举了鸟、鱼、野兽、昆虫归纳为动物这一上位概念,尤其举了老梁讲故事。老梁讲故事没有什么稀奇的,但让我们感受到专家的不同,是郝老师从老梁讲的故事中归纳其讲故事的特点,如何进行起承转合的,就像上次归纳白岩松的演说的特点。我们普通人听了故事就是故事,而好老师看到的却是有意义的架构,有意义的模块,透过现象去看到问题的本质,这也就是象棋大师与新手的区别,郝老师与我们这些学员的区别吧。

3.脉络清晰,枝繁叶茂

郝老师每次的讲座都是围绕几个主干来讲,但每一个主干又生出许许多多的枝干,挂满枝叶,挂满果实。比如今天的枝干就是三个方面:一、行为主义的不足,二、建构主义学习,三、对教学的启发。围绕行为主义生发了行为主义的本质,6大不足之处,两个默认假设。建构主义学习是今晚讲座的主干,因而围绕主干所生发的枝丫就更多了,建构主义理论、表征、ABC理论、偏科形成的原因、马虎的本质是什么、教师帮助学生形成表征的策略、元认知策略等等。围绕对教学的启发奖了教学三原则、教学环境的四个中心。步步深入,而又步步让我们明晰化,从混沌走向清晰。

听了讲座之后,对自己的启发是什么?

首先是对陈述性知识的感知。对于这些知识的输入进来拓展知识的储备。但这还不够,要学学郝老师怎么排篇布局,怎么能给把那么多的知识相互串联,相互打通,这就要学学郝老师对结构化知识的运用,也就是程序性知识,啃读经典,专业写作、参加新网师这个共同体这。刻意练习中还有一条是要找个好导师,这一点走入新网师就有一条捷径,优秀的导师已经在了。最后还要形成策略性知识,学习老师们的方法为己所用。要学而后思,思而后行,知行合一、思行合一,这也是许多榜样学员、优秀学员的共同点。很多的时候,我是读而怕写,如果光读不写,一天的书读个一两百页没有问题,但那只是浅表性的阅读。而为了写出来,一天只能读个几十页,甚至于两天才能读个一章,但这样也才能把书真正的读透。

其次,理论书籍的相互打通,这就要多读,郝老师的事例、理论为什么会随口就来,就是因为读的多,俗话说也叫见多识广,也才更容易形成自己的有意义的模块。就像郝老师今天所举的温庭筠的词《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读这首词一直都以为“峨眉”就是女子的眉,而不知道这“峨眉”一词来源于屈原的“众女娥余之峨眉兮”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才华品德的美好追求,一种向往美的层次和境界的追求。真的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啊。

第三,找到方法,刻意练习。昨天晚上听了三位讲师的分享讲座,包括郝老师基本上都是十年沉潜,专业啃读、专业写作。想要自己有所改变,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就是老老实实的学--思--行。


2020年3月9日星期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郝晓东老师3月9日讲座之感)